介紹
位於瀋陽東郊的丘陵上,俗稱東陵。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是清太祖努而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福陵基本建成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康熙、乾隆時期又有部分增建。陵寢占地19.48萬平方米自南向北地勢逐漸增高。南面正中有個正紅門,門東西兩側牆上鑲嵌有蟠龍五彩琉璃壁。門前有華表、石獅、石坊、下馬碑等。進入正紅門內,一條參道垂直北上。參道兩側,排列著彝族石象生。其中有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等。據說石馬是仿當年努而哈赤乘坐的蒙古馬形象雕成。過橋拾級而上的是108蹬石階,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徵帝王對社稷的主宰。過108蹬,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建的碑樓,內立有龜趺座的康熙皇帝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文,碑重50多噸。碑樓東西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和齋房等。碑樓後面的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題建築部分。圍牆上有角樓四座,每座二層。北面是明樓,內有石碑一座。門外石案上設五供方城正中是隆恩門,方城內 正中台基上坐落著隆恩殿。隆恩殿東西兩側還有配殿、焚帛樓等建築。方城北面是寶城,也稱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寶頂,其下的地宮埋葬著努而哈赤和葉赫納喇氏的棺木及骨灰.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姓愛新覺羅,受明冊封為女真族(滿族前身)建州部首領,後來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稱後金)政權。他精通漢蒙文字,不僅在軍事上頗有建樹,而且創立了八旗制度和滿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頗有建樹,為滿族的初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滿族的民族英雄,死後葬於福陵。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政權後,他被追尊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為女真貴族出身,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是明朝所屬的北地方官。因他"忠於大明","保塞有功",升至都督,晉號龍虎將軍(正二品)。十七世紀初,明朝政治腐敗,無力維持東北一隅的統治,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經過幾十年征戰,統一了女真各部,在1616年於圖阿喇即汗位。其後遷都東京(遼寧省遼陽縣),再遷都瀋陽。十年後,圍攻明寧遠城(遼寧省興城縣),受炮傷退回瀋陽死於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