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古城

益陽古城

益陽古城,今日之益陽市資陽區,在古時天下分九州之際,益陽屬荊州南部。古城區地處資江尾閭,踞洞庭之濱,地當“吳蜀門戶”,湘黔驛道所經,歷為軍事要地。

概述

益陽古城益陽古城
益陽,因水而興,依江建城,碼頭經商水運文化曾經繁盛悠久,聲震四方。明清時代,依江傍水的石碼頭,數代人、多家商號興建的一街三巷,眾多旅館、商鋪隨之繁榮。

隨著資江“大水運”時代的落幕,曾商賈雲集的繁華之地也日漸衰落。現在(2013年),這些經歷百載風雨的老街老巷老房子,在眾多市民眼裡,已是“老古究”。

歷史

益陽古城益陽古城
益陽古城,今日(2013年)之益陽市資陽區,在古時天下分九州之際,益陽屬荊州南部。春秋時屬楚國,戰國時屬楚國黔中地。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滅楚國,益陽屬長沙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置郡縣時,始置益陽縣,以地處“益水之陽”而得名,仍屬長沙郡。當時益陽縣包括今桃江、安化、新化、冷水江、沅江等縣市全部,及寧鄉、漣源、新邵等縣市的部分地方,三國時屬衡陽郡,隋朝先後屬潭州和長沙郡,五代屬潭州,宋朝先後屬鼎州、潭州。

元朝升為益陽州,屬天臨路,明朝復為益陽縣,清朝屬長沙府。民國3年始屬湘江道。

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屬第五行政督察區,1933年縣城置龍興、麟興二鎮,1942年合併為龍麟鎮,1949年8月3日益陽和平解放,改為益陽縣城關鎮,同時益陽行政專員公署成立。

1950年3月城關區升為縣級,更名為益陽城關區,直屬益陽專署。同年9月23日,城關區升格為益陽市,仍為縣級隸屬益陽專署。1952年11月,益陽專署撤銷,益陽市劃屬常德專署。

1958年7月,益陽市改屬益陽縣領導,仍為縣級。1961年7月,復屬常德專署,1962年益陽專署恢復,益陽市復屬益陽專署,1984年4月22日,益陽縣屬地長春、迎風橋、過鹿坪、李昌港、香鋪侖、楊林坳、新橋河7鄉及新橋河鎮劃歸益陽市管轄,納入益陽市行政區域。

1994年地改市,撤銷縣級益陽市,以資江以北原益陽市屬地,以及從原益陽縣將沙頭、茈湖口、張家塞1鄉2鎮劃入,成立資陽區,為地改市後的益陽市區組成部分。新成立的資陽區,由益陽市橋北城區、長春垸、民主垸、新橋河上垸組成,現轄2個街道辦事處、1個工業園及1鄉5鎮。

文化景觀

益陽古城區地處資江尾閭,踞洞庭之濱,地當“吳蜀門戶”,湘黔驛道所經,歷為軍事要地。

在諸多的益陽古城景觀中,首推的“益陽資江十景”、“革命紅色故地”,其次是“三國古城文化”、“資江碼頭文化”、“益陽古民居”及三台塔、斗魁塔、文昌閣、劉公館、益陽監獄等古建築,還有大碼頭、鵝羊池、古道街、考棚街等新街舊跡的風景點。

現在資陽區委、政府為打出“資水之陽”的新城文化品牌,挖掘和開發益陽古城文化,取得可喜的成就。在資陽城區及城郊新建千載遺址古道街、生態家園明石谷、益陽西施生態園、黃家湖、錦繡江南生態娛樂園、白鹿湖等旅遊、休閒景點。

城牆

益陽古城城牆益陽古城城牆

益陽古城城牆位於益陽市資陽區城內辦事處東門口。城牆始建於三國,為土築城牆,青磚城牆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6年),成於嘉慶。

現僅存東南兩方青磚城牆和東門。東邊城牆顯老,但有明顯維修痕跡,旁邊是一大片菜地。南北城牆均被利用作防洪大堤骨架,還有名人廣場,仿古新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