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來源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12):743
劑型
湯劑
組成
炙黃芪20克,人參15克,炮姜炭15克,炒白朮15克,阿膠15克(烊化),白及15克,地榆炭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3~4次,重度出血者每日劑。重度出血患者皆禁食並配合輸血、補液,其他病例酌情補液。
功效
益氣溫中攝血。
主治
加減
嘔血、出血量多者,加伏龍肝30克;畏寒、肢冷者,加附片10克;暖氣吞酸者,加黃連、吳茱萸各6克;胃脘部灼熱、便結者,加生地黃15克。
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3~4次,重度出血者每日劑。 益氣溫中攝血。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合併出血。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12):743
湯劑
炙黃芪20克,人參15克,炮姜炭15克,炒白朮15克,阿膠15克(烊化),白及15克,地榆炭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3~4次,重度出血者每日劑。重度出血患者皆禁食並配合輸血、補液,其他病例酌情補液。
益氣溫中攝血。
嘔血、出血量多者,加伏龍肝30克;畏寒、肢冷者,加附片10克;暖氣吞酸者,加黃連、吳茱萸各6克;胃脘部灼熱、便結者,加生地黃15克。
"黨參、黃芪各30g,白朮、烏賊骨各20g
自擬逐瘀攝血湯 服用方法氣對血液有控制約束作用,使正常的血液循行脈管之中,而不致溢於脈管之外。反之,氣虛不足,無權統攝,常會出現各種出血症,稱為“氣不攝血”。治療上以益氣補氣之...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氣不攝血是對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各種出血的病機的描述,臨床可見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症,治宜益氣攝血,方可用歸脾湯等加減。
解讀 中醫套用理血凡能調理血分,治療血分病證的藥物,稱為理血藥,以理血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稱為理血方。血分疾病包含血虛、血熱、血瘀、出血等四個方面的症證,治療時血虛宜...
概念 桃核承氣湯 血府逐瘀湯 補陽還五湯 復元活血湯茜草烏龜湯的製法為:將烏龜用沸水燙死後,去殼及內臟,洗淨,斬成小塊,與海螵蛸、茜草根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煮3小時,調味即可。
配方 製法 功效 用法 烏龜。3.方義:脾俞,健脾益氣,加強統血之功;隱白,是治療崩漏之經驗要穴...。五穴合用,能益氣昇陽,固攝經血。4.治法:隱白、氣海均以艾卷雀啄法溫灸...,取其統血固經;中極乃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用之加強沖任攝血功能。本方既能利...
中醫說法 辨證分型 古方輯錄 文獻記載 血崩治驗三則功效:補氣攝血。 主治:勞傷氣血,經血暴下,面色蒼白,心悸氣短。 加減:口乾咽燥,去肉桂,加阿膠3錢;艾葉1錢半;血久不止者,加廣三七5分。
攝血固沖湯具有益氣攝血,固沖止崩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產後勞倦過度,陰道突然大出血,或動手術後出血不止,色紅無塊,腰微脹而腹不痛,脈數無力。
攝血固沖湯 正文 來源 組成 用法歸脾湯來自宋代《濟生方》。藥物組成: 白朮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
藥物簡介 臨床套用 方歌 備註 藥方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