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皮膜
皮+膜
1 皮:指人體皮膚的組織結構;
2 膜:人體正常代謝下皮膚分泌的四種蛋白均勻上浮至表皮形成一種特殊的結構(活著的人才有);皮膜(調節皮膚分泌,平衡代謝,引領內在健康,外觀美麗)
3 對皮膚和膜共同管理及養護
皮膜由四種蛋白構成:角質灰質蛋白、膠原纖維蛋白、免疫蛋白、皮脂蛋白等
分為:結構膜:由皮膚的真皮層較原細胞分泌的膠原蛋白,可以氣到支稱作用使皮膚緊實不下垂,它是粘連結構形成的膜,在電鏡下成米字格線狀的
免疫膜:是人體自身免疫細胞分泌的免疫蛋白構成免疫膜它又由3種免疫細胞分泌的—朗罕氏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在電鏡下成清白透亮色的,無紅無黃無黑的。當免疫過高是會使皮膚紅腫,當免疫過低時皮膚皮膚就會敏感,而我們是平衡免疫的。
皮脂膜:是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蛋白,皮脂蛋白和汗水混合成的,可以使皮膚滋潤有光澤,在電鏡下成亮亮發光的油亮片裝物。內分泌平不平衡會跟皮脂膜有很大關係的,皮脂膜分泌過多會油長痘,分泌過少會幹
乳化膜:是在皮脂膜的存在,益生菌的存在,人體體溫達到32度才會形成的膜,保護人體的,把以上的3種膜發酵形成的保護膜作用可以使皮膚不發炎,令皮膚光滑有體香,不受細菌侵害,在電鏡下成星型切面狀的
簡介
皮膜 ,解剖名稱。《血證論》卷六:“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有為大聲所震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宜磁朱丸。”即指今之鼓膜。
皮膜主要功能是保護動物免受外環境的機械或化學的損傷,防止病原體的侵入,防止體液的散失,此外,還可與外環境進行選擇性的物質交換,參與代謝、感受外界刺激、調節體溫(恆溫動物)等。皮膜還與運動和行為有關,如原生動物的纖毛以及鳥的羽毛;皮膜的顏色與圖形常成為禦敵的保護色或警戒色;皮膚腺散發的氣味也常常構成動物個體間或不同性別之間聯繫的信息。例如,鳥類的婚羽,雄獅的外貌,雄麝的香腺都在生殖活動中起著一定傳遞信息的作用。
多細胞無脊椎動物的皮膜完全起源於外胚層。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表皮起源於外胚層,真皮起源於中胚層和間充質。表皮的發生早於真皮(見圖)。皮膜的結構與功能隨種系進化,而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無脊椎動物的皮膜
原生動物
由細胞的質膜及其衍生物構成。有的只是一薄層質膜(如變形蟲);有些動物的質膜分化形成較複雜的 3層膜結構(如眼蟲、草履蟲),如草履蟲的表膜。
多細胞無脊椎動物
水生的或在潮濕陸地生活的一些種類,如海綿、腔腸動物、扁形動物、圓蟲、蛞蝓等的皮膜只由單層上皮細胞形成。但大多數陸生的或一些水生的種類則由單層細胞的表皮及其分泌的角皮或其他非細胞成分構成。
非細胞成分被復在表皮外或沉積在表皮下。被復在體表的,如環節動物、扁形動物和線形動物門的角皮。軟體動物河蚌、蝸牛的外殼,節肢動物的昆蟲、螃蟹等含幾丁質或碳酸鈣的外骨骼,以及腔腸動物珊瑚蟲綱,由基盤外胚層細胞不斷分泌碳酸鈣形成的外骨骼等。節肢動物外骨骼雖是分節的,但也限制了內部動物體生長,隨身體的增長定期蛻皮,大多數節肢動物一生蛻皮4~7次。線形動物門幼蟲也有蛻皮現象。分布在表皮細胞下起著支持作用的,有海綿動物的骨針、棘皮動物海膽、海星等,由多種有一定形狀的鈣質小骨片規則排列形成的網型支架、稱內骨骼,棘皮動物的內骨骼常形成刺,突出身體表面。
頭索動物的皮膜
代表由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的過渡。如文昌魚表皮只有一層柱狀上皮細胞,表面有角皮層。但表皮下已具有膠樣結締組織形成的真皮。
脊椎動物的皮膜
由最低等的圓口類開始,皮膜都由表皮和真皮構成的皮膚及其衍生物構成。表皮由單層上皮變為復層上皮。真皮在表皮下,由結締組織形成,起著支持、營養表皮和聯繫表皮與皮下組織的作用。皮膚結構隨著對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適應與進化,變得更加複雜和具有更多方面的功能,由表皮和真皮產生的衍生物也更加多樣和複雜,其中有許多種腺、鱗片、爪、甲、蹄、羽、毛、犄角等,並無例外的都有色素細胞分布在表皮、真皮或其衍生物中。皮膜的功能除了支持和保護內部軟組織的作用外,還參與感受外界刺激;物質轉運;體溫調節;營養存儲;運動;體表的色彩、裝飾等方面的活動。
圓口類
代表水生類型。如七鰓鰻表皮為復層上皮,但表面仍有角皮層。表皮中只有3種單細胞腺:粘液細胞和防護性的漿液細胞和棒狀細胞。真皮是規則緻密結締組織,其中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黑色素細胞。
魚類
除單細胞腺外,已具有單泡狀的多細胞皮膚腺,分布在表皮或陷入真皮中。深水硬骨魚類的一些多細胞腺特化為發光器官,作為禦敵或求偶的偽裝或識別標誌。魚類體表還復蓋著主要由真皮衍生的鱗片(齒鱗,楯鱗、硬鱗、圓鱗和櫛鱗)。魚類的鱗片,隨魚體的增長而長大,由於生長的季節性差異,呈現出一些環紋,稱年輪,可用以推算魚的年齡。魚類真皮較厚,表層為含有鱗片的疏鬆結締組織,深層為緻密結締組織。各種色素細胞分布在真皮中,使魚類皮膜色彩豐富。
兩棲類
由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現存兩棲類皮膜無鱗等保護裝置,表皮的表層細胞首次出現適應陸地生活的角質層。生活在水中的有尾類,有的只有足部皮膚表層細胞角質化,身體其他部位仍只有角皮。即使陸生的,其角化程度也較輕,細胞核仍存在,只是角質化的開端。但與角質化相聯繫的蛻皮現象已經出現。皮膚裸露,不具一般陸生脊椎動物的外骨骼(表皮鱗、羽、毛等)。皮膚腺為多細胞粘液腺和漿液腺,多位於真皮中以導管通到體表。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膚保持滋潤,對皮膚呼吸有重要意義。漿液腺分泌有毒性的乳白色液,又稱毒腺。數量少於粘液腺,多分布在背部,起保護作用。多在陸地生活的種類(如蟾蜍)粘液腺較少,在水中生活的種類(如爪蟾)粘液腺較多。蟾蜍兩眼的後面形成兩個大的毒腺,其分泌物刺激性很強。兩棲類真皮層厚,表層為疏鬆結締組織構成的海綿層,其中除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外,分布有多細胞腺。深層為緻密層,主要成分是平行於體表的纖維,還有少量平滑肌纖維和彈性纖維。真皮中的色素細胞與魚類相似,使體表色彩斑爛。兩棲類的皮膚在呼吸中起重要作用。例如,蛙的皮膚薄,經常保持濕潤,其血液供應與肺同,都來自肺皮動脈乾,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平時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在濕泥中過冬時,皮膚即成為呼吸的主要器官,個別在山間溪流生活的蠑螈,肺消失,完全靠皮膚和口咽腔上皮進行氣體交換。
爬行類
皮膚高度角質化,腺體少,皮膚乾燥。蛇和蜥蜴全身被復角質鱗,角質鱗片由表皮角質層加厚形成,彼此間以較薄的角質層相連,形成完整的鱗被。龜及鱷的真皮骨板緊貼於角質盾片(與角質鱗同源)下,鱉甲只有真皮骨板。只在頸部、四肢和尾部有角質鱗。響尾蛇尾部角質鱗片特化為發聲裝置。爬行類因表皮角化程度深,蛻皮特別明顯,如蛇和蜥蜴的角質層定期全部脫落。龜、鱉等則部分脫落。爬行類皮膚腺少,而且局限於一定部位。但種類多於兩棲類,出現了與生殖活動和蛻皮有關的腺體。如有些蜥蜴,雄性大腿基部內側有股腺,分泌的膠狀物乾燥後,成為交配時把持雌體的短刺,有的則在泄殖腔孔旁有氣味腺,分泌物的氣味可以引誘異性。真皮比較薄,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色素細胞多分布在真皮的表層。多種蛇和一些蜥蜴的皮膚具有鮮艷的彩色圖形,形成保護色或警戒色。許多蜥蜴具有適應環境迅速變色的能力,故避役有“變色龍”之稱。
鳥類
被復羽被,羽毛與爬行類角質鱗同源,系適應飛翔的變異。鳥羽有正羽、羢羽和毛羽之分。正羽為分布在體表、兩翼和尾上的大型羽片,對鳥類的飛翔起著主要作用。羢羽短小蓬鬆,密生於正羽下面,具保溫作用。毛羽短小,如毛狀,在拔去正羽和羢羽後才能看到,雜生於前兩者之間。鳥羽只著生在體表一定的區域,叫羽區,無羽毛的部位叫裸區,羽毛的分區分布與飛翔時肌肉的收縮有關,少數不會飛翔的鳥,如企鵝和鴕鳥等的羽毛則均勻分布於全身。羽毛的顏色不是由色素細胞直接呈現的,而是由分布在表皮深層和真皮中的色素細胞的突起,將色素顆粒轉送到羽毛的細胞中的,鳥羽的不同的色素加上羽毛的結構,兩者共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顏色。鳥羽有季節性的更換。鳥類皮膚在羽被復蓋下幾乎與空氣隔絕,表皮薄而柔軟。同時,也體現了對飛翔時羽毛的活動與肌肉收縮的適應。鳥類真皮也是較薄的緻密結締組織,羽根插入其中。真皮深層有與羽根部相連的皮肌,可以牽動皮膚和運動羽毛。鳥類皮膚腺最貧乏,只有尾指腺分布在尾骨背側,水鳥如鴨、鵝等特別發達,整羽時將其分泌物塗抹到羽毛上。有些鳥類,如鴿、鸚鵡、鴇鳥和多數平胸類,如鴕鳥、鴯鶓等,都沒有尾脂腺。皮膚的衍生物除羽毛和尾脂腺外,還有角質鱗分布在無羽毛的跗蹠部、腳部和喙的基部和眼的周圍;喙的角質鞘、距和爪。
哺乳類
被毛是哺乳類皮膜獨有的特點。毛由表皮和真皮的結締組織發生,與角質鱗同源。毛的主要功能是保溫,保護體表。有的被毛在性選擇中起一定作用(如雄獅較雌獅有雄偉的外貌,就是由於被毛的不同)。被毛一般可分為粗而長的硬毛或針毛和細軟而短的絨毛。有些動物(如貓、鼠)的唇、頰、鼻孔和眼周圍的硬毛常特化為能感受刺激的感覺毛或稱觸鬚,具有特化的毛囊結構和豐富的神經末梢。人只有眼毛為感覺毛。哺乳類的毛和鳥羽同樣,定期脫落更新,稱為換毛,一般每年一次或兩次。如狐狸、大鼠等每年一次;水貂、松鼠、黃鼠狼等則春與秋兩次換毛。還有經常不斷更新的,如綿羊毛、人的頭髮等。皮膚表皮的厚薄,因所在的部位有較大的差別。摩擦多的部位無毛,表皮加厚,如人的掌皮、腳底皮和一般哺乳類的趾墊或蹠墊皮。有些動物的一定部位甚至深度角化如猿猴的臀胝、駱駝的膝墊等。厚表皮與真皮相接的生髮層以上的細胞層,根據細胞的結構及由深層向淺層角化程度的加深,依次為棘細胞層、顆粒層、透明層和角質層。生髮層增殖的細胞不斷向淺層推移,使表皮保持著較穩定的厚度和層次。一般有毛的皮膚表皮較薄,細胞約3~4層,無透明層,顆粒細胞常不形成連續的顆粒層。角質層也很薄。人的頭皮表皮也較薄。哺乳類的真皮由含大量纖維的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表層為伸入表皮的乳頭層,深層為網狀層,其中有腺、毛根、毛囊、豐富的神經末梢和血管。哺乳類皮膚和毛的顏色都是由表皮細胞和毛細胞中的不同顏色的色素顆粒(黑、棕、紅、黃)的分布形成的。與鳥類相同,色素顆粒是由位於生髮層和真皮中的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顆粒被轉送給生髮層的細胞,具不同色素顆粒的生髮層細胞分裂、增殖、分化產生的表皮細胞和毛細胞即呈現出相應的顏色。除了色素,毛的結構也影響著毛的顏色,如灰色和白色即是由毛髓中大量的氣泡和少量黑色素顆粒產生的,並沒有白色素細胞。毛的藍色則是由毛表面結構對光的干擾、散射參與下形成的。哺乳類的皮膚腺十分發達,種類繁多,功能多樣,皮膚腺多分布在真皮中,哺乳類主要的腺有皮脂腺、汗腺、氣味腺和乳腺。其中皮脂腺和汗腺是基本的,後兩種是由前者轉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