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法語:PierreMendès-France,1907年1月11日-1982年10月18日),法國政治家,曾任總理(1954年-1955年)。猶太人,其家族來自葡萄牙。1928年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成為當時全法國最年輕的律師。1935年,當了盧維埃市長和厄爾省議會員。
政治生涯
1907年1月11日生於巴黎一猶太人服裝製造商家庭。早年曾任律師。長期為激進社會黨者員。1932-1940年任厄爾省眾議員。1938年3-6月任萊昂·布魯姆政府財政部副部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入伍,為空軍中尉,被派往利凡特地區服役。法國敗降時,前往北非,試圖在當地開展抵抗運動。8月在卡薩布蘭卡被維希政府逮捕,被判處6年徒刑。1941年6月脫逃至倫敦參加自由法國空軍。自願在英國空軍服役,多次飛赴法國上空執行任務。1943年11月前往阿爾及爾,出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財政專員,其間與英國簽訂貨幣協定,並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1944年9月,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國民經濟部長,致力於戰後法國的經濟振興工作,但任內為控制通脹而採取一些強化政策,因過於嚴厲引起普遍不滿,1945年5月,因與戴高樂意見相左辭職。1946年進入國際銀行建設與開發貨幣基金組織,為法國首席代表,1947—1958年任該組織總裁。從1946年6月起,以孟戴斯-弗朗斯為首的激進黨左翼就一直批評歷屆政府在經濟、印度支那戰爭和北非等問題上奉行的政策。當越南奠邊府1954年5月被占後,他保證30天內結束法國在印支的戰爭,因而在大選中獲得多數,於6月17日就任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上任後,他即率法國代表團參加重新召開的日內瓦會議。在這次會上,他的諾言得到實現。由於中國、越南和蘇聯的努力,加上他的積極態度,通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於7月20日深夜簽訂了《印度支那停戰協定》,從而使法國在奠邊府戰役潰敗後從深陷6年半的印支殖民戰爭中解脫出來,並且為突尼西亞實現自治鋪平了道路。政府的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他在公眾輿論中的聲望。
任內,孟戴斯-弗朗斯還力圖革新法國政治,起用了不少年輕人擔任部長,以致新內閣的許多措施帶有左翼聯盟政策的色彩,當時社會黨雖沒有參加政府,但卻是政府的支持者。然而,當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發生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時(阿爾及利亞戰爭),他又以另一付面孔出現,表示決不妥協,永遠不會在這個基本原則上讓步。同時,他還堅持反對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贊同英國提出的重新武裝德國計畫,並限制國內的家庭釀酒特權等政策,因而招致眾多反對派的反對,使他不得人心。1955年2月15日,孟戴斯-弗朗斯的政府在議會選舉中,以319票對273票被推翻。1956年1-5月任國務部長,並成為大選中共和陣線的領袖,同年2-5月兼任摩勒政府副總理。由於他反對夏爾·戴高樂掌權,致使1958年國民議會選舉中未被選入。從此,他在激進黨中的影響逐步下降。1964年辭去所有職務。1967年重返國民議會。1982年10月18日晨因心臟病發作,在巴黎寓所去世,享年75歲。1958年和1971年曾兩次訪問中國,其間曾與周恩來總理進行過友好談話。
主要著作
《統治即選擇》、《經濟科學和行動》、《面對亞洲》和《一個現代法蘭西共和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