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尊號

皇帝尊號

皇帝尊號是皇帝在位時候的美稱,又稱徽號。它由大臣們議定後上奏,經皇帝批准並向全國臣民公開發布。其政治上的用意是對在位皇帝進行歌功頌德,讚美他的文治武功等業績。 尊號是中國、朝鮮半島及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歷史上君主、后妃在世時的稱呼。一般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皇帝的尊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清朝為皇太后上尊號始於順治康熙年間為孝莊文皇后所上尊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此後每代皇帝均為在世的生母和嫡母上尊號,如乾隆帝生母“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孝聖憲皇后),道光帝繼母“恭慈康豫安成莊惠壽禧崇祺皇太后”(孝和睿皇后),同治帝生母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孝欽顯皇后)及嫡母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孝貞顯皇后)。

簡介

①尊號

起於秦始皇稱皇帝。但自漢至南北朝尚未形成一種制度,它只是在某種特定的政治環境下所採取的改制措施。到了唐代,給在位的皇帝上尊號卻成為政治制度上的大禮,同時也是群臣尊君、庾君的一種時尚。

自此之後,歷代相沿成為定製而不變。

②例如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宋太祖於乾德元年(963年)受尊號“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

③尊號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幾次,往往是阿諛奉承之詞。有的皇帝死後仍被奉上尊號。如唐高祖李淵逝世七十餘年後,到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三載(754年)被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這種死後奉上的尊號,可以說是加長了的諡號。

中國的尊號系統

皇帝的尊號是根據皇帝所使用年號而變的。如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尊號為“聖賜靈府天寶皇帝”,安史之亂後退位為太上皇時的尊號為“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唐玄宗則為其子唐肅宗所上尊號為“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為皇帝上尊號需要舉行相關的儀式和慶典。

元朝皇帝的尊號則和年號無關,而且一生只有一個尊號,此外,尊號最後的三個字都是“孝皇帝”,比如元世祖的尊號為“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元英宗的尊號為“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元文宗的尊號為“欽天統聖至德誠功大文孝皇帝”。

明清時代,皇帝多嫌惡前朝有尊號的皇帝有很多荒政失德,因此拒絕為自己上尊號,民間多以年號來作為對皇帝的尊稱,如明世宗的年號是嘉靖,民間稱之為“嘉靖帝(嘉靖皇帝)”,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民間稱之為“乾隆帝(乾隆皇帝)”。但是實際上“嘉靖”、“乾隆”都不是皇帝尊號。嘉靖帝曾自稱“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和“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寶境萬壽帝君”,這些稱號也均非尊號。

另一方面,明清各位皇帝都為皇太后上尊號,這一做法始於明英宗復辟後為宣宗孫太后所上的“聖烈慈壽皇太后”,此後比較著名的皇太后尊號有明憲宗時期的“聖慈仁壽皇太后”、明神宗時的“慈聖皇太后”和“仁聖皇太后”。清朝為皇太后上尊號始於順治康熙年間為孝莊文皇后所上尊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此後每代皇帝均為在世的生母和嫡母上尊號,如乾隆帝生母“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孝聖憲皇后),道光帝繼母“恭慈康豫安成莊惠壽禧崇祺皇太后”(孝和睿皇后),同治帝生母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孝欽顯皇后)及嫡母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孝貞顯皇后)。

朝鮮的尊號系統

李氏朝鮮採用與中國相似的尊號系統,為在世的國王、王妃、王大妃和大王大妃上尊號,例如世宗為太宗元敬王后閔氏上尊號厚德,成宗為睿宗安順王后上尊號仁惠,宣祖為王妃上尊號章聖等等。英祖在位時尊號為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主上殿下。哲宗在世時的尊號是熙倫正極粹德純聖主上殿下,因此朝鮮和中國又稱其為“熙倫王”。高宗在位時的尊號為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主上殿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