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亭子大院是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北接京西賓館,西隔小馬路與空軍大院相望,東鄰有色金屬設計院,南連羊坊店生產隊。聽老新華人講,剛開始籌建宿舍區時,北面、東面還沒有京西賓館和軍博,新華社在這片荒涼的黃土坡上建了幢C型樓,只用鐵絲網圈上,大院比較簡陋。以後,新華社在這裡又陸續建起了許多漂亮的樓房,並蓋了家屬食堂、洗澡堂、衛生所、幼稚園、少年之家等配套設施,水泥圍牆也取代了鐵絲網,黃土坡逐漸變成了整齊別致的宿舍區,稱做新華社皇亭子大院。
大院地勢東低西高,分為前院和後院,十幾棟四、五層高的蘇式建築圍合成幾個獨立的院落,透著四合院的味道。有曲有直的水泥小路引領著通往各個院落的方向,與錯落有致的台階、起伏的地勢銜接,顯得渾然一體,自然和諧。樓房的外觀、顏色不盡相同,卻勾畫出一個整齊典雅的大院輪廓。房子大部分是普通的單元房,屋頂很高,生活設施很齊全,少量講究點的房子衛生間帶浴缸和抽水馬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能用上這種設施算是稀罕和奢侈的。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建起的各類大院中,新華社皇亭子大院以其典雅秀麗的特質別具一格。
新華社皇亭子幼稚園
新華社的許多記者常年駐在國外,大院幼稚園也是當時中央機關少有的全托制幼稚園之一。其前身是新華社保育院,於1948年3月在革命聖地西柏坡創建。老校長都是老延安老革命,我們那時的校長是新華社社長朱穆之的夫人周蘿大姐。皇亭子軼事
鄧剛、石少華、穆青、繆海稜、王維真、謝文清、唐師曾、郭占英、袁苑等等許多新聞、宣傳、文化界的名人前輩那時也都住在皇亭子大院。“文革”期間,機關不定時派人來大院放映露天電影,兩個高高的木柱子掛上寬大的銀幕。大院裡的大人、孩子自帶椅子、矮凳,老早的過來占地。電影開演前,整個庭院被擠得水泄不通。膠片放映機吱吱作響,銀幕里的聲音通過寂靜的夜空傳出很遠,每當放映機換膠片或卡殼時,噼噼啪啪的跺腳聲瞬間響起來,寒冬里,大家看得太專注,以至於忘記了棉鞋裡凍僵的腳丫子。即使是重複放映的電影,小孩子們也會如同過節一般地高興,小男孩喜愛看的電影有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國產的《南征北戰》等。
很多大院外的人說,“你們院的人是耍筆桿子的,文人秀才多”,這話雖不太準確,但也說出了箇中緣由。新華社大院是個文職大院,在許多方面有別于軍隊大院。大院也是個知識分子扎堆的地方,許多人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在新聞、翻譯等領域有著很高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