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四大皇庵

梵淨山是佛教名山,遠在唐代,就有佛教活動和建有寺廟,明代形成了4大皇庵、48腳庵。這些寺廟遺址占地面積較大,布局嚴謹、規模宏偉,代有高僧住錫其間。

四大皇庵

天慶寺

天慶寺,又名天慶堂。位於梵淨山東北麓印江木黃鎮金星村九台山腰。距金頂40公里。天慶寺地勢高曠開闊,風景優美,建築占地約十餘畝。天慶寺始建年代待考。豎於寺前的“界碑”也僅是寫道:“天慶寺乃前人創建,有明萬曆戊午年敕封”,該碑豎於清乾隆拾年(1746年)。豎於明萬四十二年(1618年)的梵淨山《敕賜碑》上就載有“天慶寺”,證明該寺是梵淨山最早的寺廟之一,是經“敕封”的皇庵。康熙元年思南府王平捐銀360兩重建並買置山場。

天慶寺現存遺址內有木屋5間,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藏經樓遺址,石院壩天井,對研究梵淨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價值。

護國禪寺

護國禪寺位於梵淨山西北麓的永義鄉大園址村。始建年代待考。豎於明萬曆四十六年的《敕賜碑》和豎於清康熙二十六年的《海闊慧惺和尚墓碑》都稱為“天池院”。清初重建後更名為護國寺,2000年在原址出土的雕刻精美石佛像16尊,其中一尊石佛像背面就刻有“萬曆三年制”字樣,可以佐證當時護國寺就已是規模很大的禪林。

護國禪寺歷盡滄桑,幾經毀建,直至大躍進時,廟宇全部拆毀,僅存遺址,荒湮蔓草,斷瓦頹垣,一片狼籍。1998年,遼寧高僧釋佛友方丈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大發宏願,勇挑重擔,重建護國禪寺,再現皇庵輝煌。經五年多的努力,現已投入資金1300餘萬元,建起了大雄寶殿天王殿,放生池、山門、圍牆、東西廂房。畫棟雕梁,殿內佛像高大莊嚴,金幡寶幢等設施一應俱全,堪稱“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護國禪寺現已成為黔東北佛教文化活動的中心。

承恩寺

承恩寺位於梵淨山新老金頂之間,是梵淨山頂寺廟群的主體建築,梵淨山四大皇庵之一。

承恩寺始建於明初,承恩寺下為鎮國寺,俗稱下茶殿,始建於明代,清光緒六年僧隆,參重建,建國前復毀,僅存遺址,占地面積為1100平方米,1988年僧釋通靈募化重修。改石屋為磚混結構,有正殿3間,兩側廂房,正門及耳房,1998年竣工,舉行開光典禮。

朝天寺

朝天寺,原名沖天寺,位於梵淨山東南麓的三角樁,有梵淨山南天門之稱,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貴州宗教概覽》第5頁)據《下茶殿碑》載,鹹同年間趙子龍劉滿作亂,廟宇被毀,清道光六年後由隆參和尚募化再修,光緒五年(1879年)又毀於兵燹。

朝天寺現僅存遺址,遺址內殘存鐵瓦,柱礎、殘牆。2001年,僧釋佛賢把朝天寺遷到江口黑彎河聖水觀音殿,殿堂改建一新,易名為龍泉寺。

四十八腳庵

1、壩梅寺,壩梅寺位於梵淨山東南麓今江口縣德旺鄉的壩溪和梅溪之間。始建於明初,原名承恩堂。據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壩梅寺碑載:原建正殿七間,偏殿及僧房數十間,畫棟雕梁,極為宏偉。建築占地面積約十餘畝。其廟產以稻穀為主,素有壩梅寺的穀子之稱。

壩梅寺是梵淨山明代八大覺庵之一,幾建幾毀,清鹹豐五年,趙(子龍)作亂,據山以叛,竟將諸寺燒毀,遂至片瓦無存,同治九年隆參和尚經四方募化再次修復,清光緒元年,馬鞍山劉滿(足拜子)作亂,到處劫殺,寺廟再次遭劫而毀,光緒二年後匪患平息而再次復建。1958年因失火燒毀,僅存遺址圍牆山門和數十株古樹。

2、白雲寺,白雲寺位於梵淨山西北麓海拔2153米處。距金頂約十公里。原名天恩寺,又名接引殿,明萬曆四十六年(1816年)敕建,清道光八年重修。(松桃歷志載)

3、朝陽寺,朝陽寺位於梵淨山東南的江口縣德旺鄉紅光村朝陽山上,寺以山名,是梵淨山八大覺庵之一。朝陽寺始建於明萬曆時期,清鹹同年間毀於兵燹。

4、太平寺,太平寺位於梵淨山西北麓的印江自治縣木黃鎮昔坪村盤龍田的亭子坡上。其前身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觀音閣。清光緒12年改建成寺,更名為太平寺,是梵淨山八大覺庵之一。1982年,住持僧慧松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書呈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得到各級支持,在原址重修大雄寶殿及兩側廂房,大殿面闊14米,進深8米,磚混結構,殿內供奉釋迦、阿難、文殊、普賽及十八羅漢泥塑神像、畫棟雕梁,頗具規模。

5、天馬寺,天馬寺又名永興寺,永興堂。位於梵淨山東北麓的烏羅鎮雙鳳山下。距金頂40公里。據《松桃廳志》載:“明洪武六年(1373年)僧毀墨建”。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再次重修,四個四合院相連,層層迭迭、依山就勢、規模宏偉。民國十八年後兩次拆遷,寺觀佛像盡毀,遺址僅存100餘平方米,現存殘碑一方,鑄於明萬曆元年的鐵鐘一口。

6、鍾靈寺,鍾靈寺位於梵淨山西麓永義鄉大園址村,距金頂12公里,距護國禪寺3公里的大獅子岩上部,是西線登山的必經之地,是遊客中途息歇的場所。鍾靈寺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建築占地兩畝有餘,有正殿、廂房、寮房。寺後是高大的蕎木林,綠蔭掩映,寺前一片毛竹林,翠竹青青,寺後側一汪清泉,遺址內有石牆,石佛造像和殘碑。

7、洞德寺,洞德寺位於永義鄉張家壩楊家廠月亮壩。該寺始建於明宣德二年(1426年),是梵淨山覺庵之一。距護國禪寺7.5公里。原建有大殿、廂房,占地2畝有餘,清鹹同年間被毀。

8、香山寺,香山寺位於江口縣雙江鎮糧食局宿舍旁,其創造時間和產業規模無資料可考。現存高封火牆四合院式建築,占地300餘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寺門、天井、正殿。

9、朝陽寺,位於松桃大路鄉岩洞村,始建於清順治二年(1646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印邑翰林代錫之改為白雲洞,次年代再次雲遊改為“白馬洞”。鐫刻“白馬洞”三字在洞門前。文革中廟毀,存遺址。

10、觀音山寺,位於江口閔孝鎮紅石,始建年代不詳。

11、水源寺,位於江口凱馬快場,始建年代不詳。

12、法華寺,位於江口太平河,始建年代不詳。

13、回香閣,位於江口回香坪,始建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清光緒六年重修。

14、羅蔣寺,又名羅江寺,位於江口閔孝鎮高峰村,始建年代不詳,現存遺址。

15、回龍寺,位於江口雙江鎮,始建年代無考。

16、雲落寺,位於江口閔孝鎮,始建年代無考。

17、青龍寺,位於江口魚坳,始建年代無考。

18、魚泉寺,位於印江木黃鳳儀村,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現存木結構寺廟3間。

19、興隆寺,位於印江木黃鎮鳳儀村,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現存遺址。

20、過江寺,位於印江新業鄉芙蓉壩,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現存遺址。

21、回龍寺,位於印江新業鄉木社,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現存遺址。

22、覺華寺,位於印江新業鄉芙蓉壩,建於明正德六年(1511年),早毀,現存遺址。

23、江口寺,位於印江新業鄉,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現存遺址。

24、興隆寺,位於印江新業鄉芙蓉壩,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現存遺址。

25、海馬寺,位於印江新業鄉,建於清國治十三年(1656年),現存遺址。

26、青微寺,位於印江新業鄉落坳村,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現為開放寺廟。

27、天津寺,位於印江木黃鎮,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現存遺址。

28、諸天廟,位於印江木黃鎮李家溝,建於清康熙二年(1623年),現存木結構正殿3間。

29、行祠廟,位於印江木黃鎮婁貫村,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1983年重建,現存木結構正殿3間,廂房2間,龍門。為開放寺廟。

30、行司廟,位於印江木黃鎮金廠村,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現存遺址。

31、迎恩寺,位於印江合水鎮新場,建於明永樂元(1404年),現存遺址。

32、落佑寺,位於印江合水鎮新場,始建年代不詳,現存遺址。

33、石萬廟,位於印江合水鎮新場石萬村,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現存遺址。

34、太平寺,位於印江朗溪鎮坪柳村,始建年代無考,1958年毀,現存遺址。

35、圓通寺,位於印江朗溪鎮,始建於明代永樂三年(1403)年,1960年毀,現存遺址。

36、回龍寺,位於印江朗溪鎮孟關,始建於明隆慶三年(1568年),1994年重建,磚混結構,正殿3間,兩側廂房各2間,為開放寺廟。

37、蓮花寺,位於印江合水鎮蓮花穴,建於清道光年間,1953年毀。

38、鎮江寺,位於印江永義鄉慕龍村,始建於明永元(1400年),1966年毀。現存遺址。

39、大坳寺,位於印江永義鄉張家壩,始建年代無考,1951年毀,遺址。

40、地母廟,位於印江永義鄉蘇家坡,建於清代,1951年毀,現存遺址。

41、觀音閣,位於印江羅場鄉左坪村,建於清光緒6年(1880年)現存正殿3間,兩側廂房各2間。

42、大興寺,位於印江新寨鄉樂洋村,始建年代待考,現存木結構正殿3間,左右廂房各2間,對廳5間,解放後曾作村公所,學校,供銷社,大隊辦公室,現保存較好。

43、龍津寺,又名龍興寺,位於印江峨嶺鎮甲山村中寨口,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占地2000平方米,原建有觀音殿、廂房、僧房、客房,建國後為龍津糧站。現部分建築尚存。

44、西岩寺,位於印江峨嶺鎮甲山村,始建於宋乾德三年(967年),明嘉靖年間重建,毀於兵,清康熙十九年再建。明代道人張三豐曾雲遊於此,以手指鐫刻“山水奇觀”四字於石壁。

45、玉泉寺,位於印江峨嶺鎮坪興村觀音溝,始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原建有正殿、後殿、觀音閣、廂房,占地500平方米。建國初期拆毀,現建有磚木結構正殿3間,由於環境清幽,是縣城民眾休閒的好去處。

46、中山寺,位於印江峨嶺鎮桶溪村上黔村之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二年(1796年)重建,是縣城郊最大的寺廟,1958年拆毀。

47、天池寺,又稱“羅池寺”,位於印江新寨鄉善都村,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847年),鹹豐五年擴修,建有上殿下殿觀間殿仁義堂進齋堂廂房對廳山門計20幢,80間,供各類佛教菩薩150尊,規模宏大,建國前拆毀。

48、青雲寺,位於印江新寨鄉雲半村,始建於明嘉慶三十八年(1560年),建有上殿下殿四側廂房,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建,建國後一直作學校用,文革後期拆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