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⑴多種疾病開始發生。百病,泛指外感內傷等各種致病因素所致的多種疾病。
⑵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種疾病。《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王冰註:“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靜而順者為化,動而變者為變,故曰之化之變也。”
⑶《靈樞經》篇名。該篇重點論述外感內傷疾病的發病因素,病邪侵入人體的途徑,病邪傳變規律及其常見證候。
⑷《靈樞·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內容提要]
①疾病發生的病因,諸邪傷人病起於三部的發病規律,以及外感發病的機理。
②外感病的一般傳變規律。
③積的病因病機以及不同積證的特徵。
④舉例說明了五臟所傷的常見病因,並提出了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例文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①。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②,所傷異類,願聞其會↑③。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④,不可勝數。
【解析】
本節主要論述病因分類與發病部位的關係。
原文把病因和發病途徑、傷犯人體的部位結合起來,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對病因進行了分類。一是根據病因的性質,按其傷人部位的特異性將其分為三類:即風雨寒暑等六淫病邪,易傷人體的上部;居住環境的寒冷潮濕之氣,易傷人體的下部;喜怒不節等情志因素,易傷人體內臟。所謂“三部之氣,所傷異類”,即邪氣不同,傷害人體的途徑也不同。二是根據病因始發途徑的內外,將其分為陰陽兩大類:即七情傷人,直接引起在內的五臟之氣發生異常變化,或髒氣虛損,或氣機失調,故曰病起於陰;風雨寒暑清濕等天地自然之氣傷人,從在外之肌膚而入,故曰病起於陽。《素問·調經論》也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上述兩種病因分類法又有著內在聯繫,如在起於陽的天、地邪氣中,又有傷於上、傷於下的不同,其中“上”有上部、外部之義,因天陽主動,故風雨邪氣傷人,疾病初起多有上半身症狀突出的表證;所謂“下”,有下部、在里之義,因地陰主靜,寒濕邪氣傷人,多無明顯的表證,多停留於肌肉筋脈,傳變較慢。概括此兩種病因分類方法,原文稱之為“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內經》對病因分類的闡述,說明《內經》的作者對各類病邪的致病特點與發病部位之間的規律性聯繫已有所認識,這種把病因和發病途徑、傷犯部位結合起來認識病因的方法,對中醫病因學說的形成和發展及其臨床實踐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臨床“審因論治”時,內臟發病首先要考慮喜怒等內傷因素;體表受邪首先要考慮六淫外感因素,並且上部多為風雨所傷,下部多為清濕所傷。
另外,由於邪氣傷人有一定的部位,“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那么不同部位發病,其病證表現也就不同,由此即可確定病證的名稱,此即原文所說“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也就是說邪氣傷人有一定的部位,根據不同的部位確定病名。這也是《內經》為病證命名的依據之一,與《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氣合而有形,得髒而有名”意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