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安徽省池州市(原貴池)市區東北1.5公里百牙山上,塔以山名,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一座文峰塔。據清光緒《貴池縣誌》雲,塔為池州知府岡所建,目的是“取地理補短益年卑之象”、“大培池州風水之不足”。
樓閣式磚塔。該塔屬7層6角樓,高34.3米,平面呈六邊形。底部直徑6.8米。底層為低矮台基,轉角為圓形倚柱,丁式柱礎。
寶塔每層都有拱門拱窗,塔壁塑有佛龕,龕內原有的佛像早己不見。從青磚鋪設的地面步入塔內,仰首向上,穹窿弧頂如同一口倒扣的鍋底。
那留下古老斑痕的一磚一石,記載著力大無比的壯漢們喊著號子用粗槓抬著巨大的基石,將沉貢的石塊一塊塊壘上去的智慧和力量。倚柱上置闌額。
磚階自壁中盤旋而上,塔心室呈穹窿收頂,第七層處置千斤木以承托剎柱,塔頂有剎,剎為青銅質葫蘆形。每層都有拱門拱窗,塔壁塑有佛龕、佛像,塔內磚階鋪設,可拾級曲折攀至頂層。
塔身傲然聳立,為白牙青山增色,處觀塔體,上下收分明顯,給人一種玲瓏秀巧的美感。塔周原有招提寺、水德亭等建築。
來歷
明朝以前,從長江行駛的船可直接航行至百牙山下。於是這裡就形成一個天然的港口。明初的池州府是南京的直隸府,當時這裡的商品流通量很大。漸漸就形成了這裡的港口街市。船運的盛行,促進了物流轉運業(那時稱“牙行”,也稱“牙戶”)的發達。
為了“取地理補短益年卑之象”、“大培池州風水之不足”,企求生意興隆,貨船平安,使往來的“舟”有“樁”系穩,故在從事運輸業的牙戶約百家,想集資修塔,以求福佑:故名百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