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諾貝爾獎

百年諾貝爾獎

百年諾貝爾獎是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瑞典諾貝爾基金Agneta Wallin Levinovitz和Nils Ringertz編寫的關於諾貝爾獎的一系列英文版叢書。講述諾貝爾獎與世界科技發展的百年故事,這套叢書是用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

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
德國 科學家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 科學家貝林因血清療法防治白喉,破傷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屆
德國 科學家費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獲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 歷史學家塞道爾·蒙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屆
德國 科學家勒納因陰極射線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 科學家拜耳因研究有機染料及芳香劑等有機化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 科學家科赫因對細菌學的發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屆
德國 科學家畢希納因發現無細胞發酵獲諾貝爾化學獎。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屆
德國 科學家埃爾利希因發明“606”、俄國 科學家梅奇尼科夫因對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 作家歐肯因《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獲諾貝爾文學獎。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屆
義大利 科學家馬可尼、德國 科學家布勞恩因發明無線電報技術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科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因催化、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屆
德國 科學家瓦拉赫因脂環族化合作用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 作家海澤因小說《傲子女》、《天地之愛》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屆
德國 科學家維恩因發現熱輻射定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屆
德國 科學家格利雅因發現有機氫化物的格利雅試劑法、法國 科學家薩巴蒂埃因研究金屬催化加氫在有機化合成中的套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 作家霍普特曼因劇本《織工們》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屆
德國 科學家勞厄因發現晶體的X射線衍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屆
德國 科學家威爾泰特因對葉綠素化學結構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屆
德國 科學家普朗克因創立量子論、發現基本量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 科學家哈伯因氨的合成獲諾貝爾化學獎。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屆
德國 科學家斯塔克因發現正離子射線的都卜勒的效應和光線在電場中的分裂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屆
德國 科學家能斯脫因發現熱力學第三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1921年補發)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屆
美籍德裔 科學家愛因斯坦闡明光電效應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屆
英國 科學家希爾因發現肌肉生熱、德國 科學家邁爾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謝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屆
德國 科學家弗蘭克、赫茲因闡明原子受電子碰撞的能量轉換定律而共同獲得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屆
法國人 白里安因促進《洛迦諾和約》的簽訂、德國人 施特萊斯曼因對歐洲各國的諒解作出貢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屆
德國 科學家維蘭德因發現膽酸及其化學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屆
德國 科學家溫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維生素的關係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屆
德國 作家曼因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屆
德國 科學家費歇爾因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合成血紅素獲諾貝爾化學獎。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屆
德國 科學家博施、伯吉龍斯因發明高壓上套用的高壓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德國 科學家瓦爾堡因發現呼吸酶的性質的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屆
德國 科學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屆
德國 科學家斯佩曼因發現胚胎的組織效應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 人奧西茨基因揭露德國秘密重整軍備獲諾貝爾和平獎。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屆
英國 科學家戴爾、德國科學家勒維因發現神經脈衝的化學傳遞而共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屆
德國 科學家庫恩因研究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獲諾貝爾化學獎。但因納粹的阻撓而被迫放棄領獎。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屆
德國 科學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 科學家盧齊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布特南特因納粹的阻撓而被迫放棄領獎。
德國 科學家多馬克因發現磺胺的抗菌作用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因納粹的阻撓而放棄。
1940年~1942年的諾貝爾獎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而中斷。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屆
德國 科學家哈恩因發現重原子核的裂變獲諾貝爾化學獎。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屆
瑞士 籍德國作家黑塞因小說《玻璃球遊戲》等獲諾貝爾文學獎。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屆
德國 科學家狄爾斯、阿爾德因發現並發展了雙稀合成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屆
德國 科學家施陶丁格因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屆
德國 科學家玻恩因對粒子波函式的統計解釋、 德國科學家博特因發明符合計數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屆
德國 醫生福斯曼、美國醫生理查茲、庫南德因發明心導管插入術和循環的變化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1年12月10日第六十一屆
美國 科學家霍夫斯塔特因確定原子核的形狀與大小、 德國 科學家穆斯堡爾因發現穆斯堡爾效應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3年12月10日第六十三屆
德國 科學家詹森、美國科學家梅耶因創立原子核結構的殼模型理論、美國 科學家維格納因發現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相互作用力的對稱原理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義大利 科學家納塔、德國 科學家齊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膠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67年12月10日第六十七屆
德國 科學家艾根、英國 科學家波特因發明快速測定化學反應的技術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71年12月10日第七十一屆
德國 總理(前西德)勃蘭特因“緩和二次大戰後歐洲緊張局勢”獲諾貝爾和平獎。
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屆
德國 作家伯爾因對復興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屆
德國 科學家費舍爾、英國 科學家威爾金森因有機金屬化學的廣泛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79年12月10日第七十九屆
美國 科學家布朗因、德國 科學家維蒂希因在有機物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5年12月10日第八十五屆
德國 科學家馮克利津因發現量子霍爾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12月10日第八十六屆
德國 科學家魯斯卡、比尼格、瑞士 科學家羅勒因研製出掃描式隧道效應顯微鏡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 科學家赫希巴赫、美籍 華裔科學家李遠哲因發現交叉分子束方法、德國 科學家波拉尼因發明紅外線化學研究方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7年12月10日第八十七屆。
瑞士 科學家米勒、德國 科學家柏諾茲因發現新型超導材料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8年12月10日第八十八屆
德國 科學家戴森霍費爾、胡貝爾、米歇爾因第一次闡明由膜束的蛋白質形成的全部細節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9年12月10日第八十九屆
美國 科學家拉姆齊因發明觀測原子輻射和計量原子輻射頻率的精確方法、美國 科學家德默爾特因創造冷卻捕集電子的方法、德國 科學家保羅因在50年代發明的“保羅捕集法”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屆
德國 科學家內爾、扎克曼因發現細胞中單離子道功能,發展出一種能記錄極微弱電流通過單離子道的技術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5年12月10日第九十五屆
德國 科學家克魯岑、美國 科學家莫利納、羅蘭因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 科學家劉易斯、維紹斯、德國 科學家福爾哈德因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髮育的重要遺傳機理,並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有機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而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1999年12月10日第九十九屆
德國 作家君特.格拉斯因《鐵皮鼓》、《我的世紀》等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屆
德國 科學家克特勒、美國 科學家康奈爾、維曼因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的婦女總計十九人
父子兩代獲獎者:六對
夫妻雙雙獲獎者:五對,其中一九O三年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共獲物理獎。
兄弟獲獎者:兩對。
獲獎中年齡最大和最小者:一九七八年鍍錫·L卡皮交於八十四歲時獲物理獎。一九一五年勞倫斯.布拉格於二十五歲時獲物理獎。
兩度獲獎者:4人,瑪麗·居里、萊納斯·cl波林子、約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子、
獲獎者中的師生,據不完全統計:
一九三八年物理獎獲得者恩里科·費米共培養了六位獲獎者。他們是:賽格雷、(1959年獲物理獎)、錢柏林(195昨獲物理獎)李政道、楊振寧(兩人於1957年同獲物理獎)、貝蒂(1967年獲物理獎)、布洛赫(1952年獲物理獎)。
一九O六年物理獎獲得者湯姆生共培養了八名獲獎者。他們是,
阿斯頓(U22年獲化學獎),波爾(1922年獲物理獎)、喬治·佩傑特·湯姆生(1937年獲物理獎)、盧瑟福(1908年獲化學獎)、巴克拉(1917年獲物理獎)、戴維森(1937年獲物理獎)、悶普爾頓(1947年獲物理獎)、玻恩(1954年獲物理獎)。
一九O八年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相共培養了十一名獲獎者。他們是:
索迪(1921年獲化學獎)、波爾(1922年獲物理獎)、查德威克(1935年獲物理獎)、赫維西(1943年獲化學獲)、哈恩(1944年獲化學獎)、阿普爾頓(1947年獲物理獎)、布萊克特(1948年獲物理手鮑威爾(1950年獲物理獎)、科克羅夫特(1951年獲物理獎)沃爾頓(1951年獲物理獎)、貝蒂(1967年獲物理獎)。

各國獲獎者人數

(1901—1982)
美國171 (另有美籍華人 3) 英國 78 德國 58 法 國 44 瑞典 29
蘇聯16 瑞士 14 義大利 11 丹 麥11 荷蘭10 比利時8
奧地利 7 挪 威 7 日 本 6 阿根廷 5 西班牙 5
3人:愛爾蘭、加拿大、印 度
2人:澳大利亞、波蘭、捷 克、以色列、希臘 、 匈牙利、 芬蘭、 南非、智利
1人: 葡萄牙、蘇格蘭、冰島、埃及、巴基斯坦、哥倫比亞、 南斯拉夫、 瓜地馬拉、墨西哥、 越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