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將100方匾額劃分為“功德名望”匾、“科舉教育”匾、“慈賢節孝”匾、“祠堂宅第”匾和“壽辰祝福”等五個部分、五種類型來釋讀,這樣也許能使讀者更簡捷、更明了地接近民間匾額文化。這些匾額保存於會昌縣博物館的百匾堂展廳。
功德名望匾
由明清時期朝廷的各級官員,對地方上的鄉紳和那些有功德於民的人,贈以匾額以示褒獎。用題贈匾額來表揚和彰顯民間鄉村的人或事,是封建統治者宣揚教化、樹立典型和顯示恩寵的一種重要形式。如“勵潔明乾”匾,系清乾隆六十年(1795)兵部尚書、大學士蘇凌阿為會昌武舉曾紹蘭題贈;“德溥鄉邦”匾,系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防部長何應欽為會昌鄉紳周鳴鶴題贈。這類匾額在客觀上起到了淨化民風、維護與強化民間士紳在鄉村治理等方面的作用。科舉教育匾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餘年,長期影響著地方政治、教育、士風和文化。由於士子們對功名的追求,使得讀書在會昌這樣的偏僻地區逐漸成為了風尚,文化知識在廣大鄉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提高。本書共有18方科舉教育類匾額,如“青衿繼美”匾,系清光緒二十二年江西省學政黃卓元題;“選拔”匾,系清道光年間太子太保、一品大員許乃普所題;“培植菁莪”匾,系民國江西省教育廳為會昌縣同化高等國小題贈。慈賢節孝匾
明清封建統治階級在對儒家傳統文化薰陶的“賢母”型母親進行旌表的同時,大力倡導“節孝”,尤其對那些在丈夫去世後,能堅強地面對生活,深明大義,以自己的言行身教來訓勵兒子成材的女性,人們對這些母親充滿崇敬。如劉躍雲題的“仉母嗣芳”匾、汪廷珍題的“陶柳母範”匾、張祥欒題的“有敬姜風”匾等等,體現了傳統母訓文化的博大精深。祠堂宅第匾
明清以來,會昌城鄉宗祠林立,遍布全縣每個村落,每個姓氏族群都有自己的大小祠堂,每座祠堂都有堂號。堂號不僅是家族源流世系、族屬、支派的標記,也成為尋根問祖、弘揚祖德的重要依據。明嘉靖年間,會昌一位很有名望的富紳胡大徽,因崇尚王陽明理學而結識了狀元羅洪先,羅洪先曾為胡氏祠堂題寫了“莊溪草堂”匾額,匾額被莊埠胡氏保存下來,現為百匾堂珍貴的明代“宅第匾”。壽辰祝福匾
尊老優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民間最常見、最普遍、數量最多的匾額。會昌百匾堂的祝壽匾額數量占總匾額的一半。如清同治年間吏部尚書許庚身題的“婺躍芹宮”匾;同治七年狀元、晚清外交家洪鈞為會昌鄉紳蕭景勝夫婦題的“齊眉昌後”匾;民國江西省政府主席胡家風為會昌汪太夫人題的“萱閣凝庥”匾等等。圖書目錄
前言第一部分善德名望匾
第二部分科舉功名匾
第三部分慈賢節孝匾
第四部分祠堂宅第匾
第五部分壽辰祝福匾
第六部分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