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龍新民 著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 數: 372000
版 次: 1
頁 數: 367
印刷時間: 2008/04/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200071269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30多年前北京人怎樣跟著電台學英語,電視劇《渴望》何以引起轟動效應,紫禁城影業公司拍出哪些好影片,首都博物館是怎樣誕生的,非典期間北京要不要和全國同步高考……
風雨往事,台前幕後,娓娓道來,令人回味
內容簡介
本書從親歷親為的角度,以生動寫實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北京市宣傳工作的發展脈絡。書中選取事件發生時的細節、花絮,以及某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史料性與可讀性並舉,令人回味與思索。
作者簡介
龍新民,1946年9月出生於湖南祁東,1964年9月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1969年7月畢業參加工作,1973年12月入黨。歷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新聞組組長、新聞部副主任、新聞部主任、副台長,北京電視台副台長兼新聞部主任,中央黨校培訓部學員,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北京電視台台長,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外宣辦主任,市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市著作權局局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部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著作權局局長)。現為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著有《感晤宣傳》等。
目錄
廣播電台歸屬北京市
北京人學外語的序曲
電波,永不消逝
北京市有了電視台
第一次國外直播足球賽
受歡迎的知識競賽節目
為了殘疾人的事業
北京台里看春晚
架起友誼的橋樑
難忘的北京國際電視周
開收進電視劇之先河
電視劇創作的開拓者
《渴望》的轟動效應
在美國拍攝《北京人在紐約》
這樣的外援我們要
百萬市民逛京城
京城唱響《同心曲》
《首都市民文明公約》出台前後榜樣的力量
計程車上看文明
建設環境最清潔最優美的一流城市
報業在改革發展中前進
京城書香飄萬家
讓新童謠在孩子們中傳誦
廣播連著市民心
一石激起千重浪
北京對外宣傳的新起點
抗擊非典的對外新聞發布
歌華--為中華文化而歌
千禧龍年辦出千龍網
大學生有了電影節
紫禁城影業開門紅
《張思德》的殊榮
牛玉儒被搬上銀幕
人民大會堂的新年音樂會
步入世界著名國際音樂節之列
《風雨同仁堂》捧回金獎
從《宰相劉羅鍋》到《梅蘭芳》
《北街南院》閃耀《萬家燈火》
為了文學園地百花爭妍
把主旋律唱得更響
社科理論走向普通百姓
譜寫企業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戲曲藝術的輝煌殿堂
獻給新千年的禮物
走進首都博物館
電影博物館誕生記
為了永恆的紀念
堂上村飛出不朽的歌
京郊大地“燕山情”
支持“北漂” 引導“北漂”
“兒藝”在改革中走出“迷宮”
“北歌”改制進行曲
四所藝術院校的共同心愿
“宏志生”的報國情
為了同在藍天下
一次特殊的高考
新疆是個好地方
雪域明珠的記憶
為了京港兩地的共同繁榮
祝賀《大公報》百年報慶
劉海若在宣武醫院的日子
“水立方”的赤子情
觀摩東亞運動會
“歡呼”之後的苦澀
內宣外宣一手抓
“8分鐘”里話短長
“善待媒體”——悉尼、雅典奧運會考察一得
“人文奧運”的破題與實踐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連戰夫婦在老舍茶館
宋楚瑜參觀恭王府
郁慕明感言盧溝橋
春到河畔迎新年
活躍在巴黎“中國文化周”
“柏林亞太周”里巧周旋
莫斯科迷人的晚上
在甘迺迪藝術中心做客
中法文化年傳佳話
最好的一屆《財富》論壇
親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
書摘插圖
廣播電台歸屬北京市
1949年1月31日,朝霞映紅了古城北平的大地,北平和平解放,從此,災難深重的北京人民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與新北京誕生幾乎同步,1949年2月2日,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開始 播音,當時的呼號是北平新華廣播電台。3月份改稱北平人民廣播電台;9月又改稱北平新華廣播電台第二台;12月再次改名北京市人民廣播電台。1951年3月11日正式定名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面向北京城鄉人民,宣傳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報導首都北京的工作。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工作的實際需要,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體制幾經變化。
1949年12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和北京市委決定,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宣傳上受北京市委領導,事業上受中央廣播事業局領導。
1954年9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和北京市委又商定,北京台不再單獨建台,於1955年3月8日並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台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對首都廣播部”。
從1961年1月1日起,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又從中央廣播事業局分出,由北京市委領導。
從1966年5月14日起,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由中央廣播事業局代管。直到1974年1月1日,經中央批准,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恢復由北京市委領導。
北京台歸屬北京市委領導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宣傳上的許多事情還由中央廣播事業局指導。我1972年5月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工作,記得那個時候台里傳達的宣傳精神,基本上都是從中央廣播事業局總編室來的,我們也都去廣播大樓開會、看電影。尤其令我終身難忘的是,1976年10月6日黨中央粉碎“四人幫”時,耿飈受中央委派進駐中央廣播事業局,奪回被“四人幫”一度控制的廣播、電視宣傳大權。大約是10月7日晚上8點多,北京台黨委書記趙正晶從中央廣播事業局開會回來,即在台會議室召集幹部開會,我作為新聞組組長也參加了會議。會上,趙正晶傳達了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的英明決定和中央關於做好宣傳工作的指示精神。我們無不從內心為之振奮,大家熱烈鼓起掌來。10月21日,新華社正式發布粉碎“四人幫”的訊息後,首都廣大幹部民眾連續三天紛紛走上街頭慶祝遊行,10月24日還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集會,熱烈慶祝黨和人民取得的這一偉大勝利。那些天,我們每天在天安門廣場採訪民眾慶祝遊行場面,接連發出了多篇記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錄音報導。
粉碎“四人幫”後,從大的背景講,雖然黨和國家一時還不可能完全擺脫“左”的思想和路線的影響,撥亂反正的任務極為艱難,但隨著鄧小平同志1977年7月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的復出,國家的政治形勢日趨穩定並越來越好。北京也在結束“文革”十年動亂之後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市委進一步加強了對北京廣播電台工作的領導。這一階段,我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負責辦新聞節目。當時的新聞節目名為《本市新聞》,節目內容基本上都是播《北京日報》刊發的新聞訊息。每天早晨5點多鐘,由台里收發室的馬洪玉騎著一輛電動腳踏車到北京日報社取報樣,我們6點鐘上早班,按《北京日報》報樣剪剪貼貼編輯新聞,7點鐘左右錄音,8點正式播出。新聞信息量不大,播出時間又正值人們開始上班、上工、上學,所以《本市新聞》的收聽率不高,影響很有限。我們所做的工作,被戲稱為“剪刀加漿糊”。
為了使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更好地配合和服務北京的工作,台里決定從改進新聞節目人手。當時我們人手很緊,編輯不多,記者更少,一些記者又分別在對工人廣播、對郊區農村廣播等各專門的節目組工作。台里經過研究,決心克服困難,以本台記者力量為主採訪新聞,擴大新聞信息量,提高新聞時效性。於是,從1980年10月起,我們對《本市新聞》節目進行重大改版,將《本市新聞》更名為《北京新聞》,播出時間由早8點提前到7點,緊跟在我台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之後。新聞稿的來源一方面仍然是《北京日報》刊發的訊息,同時也有我台記者自采自編的訊息。每天早上,新聞編輯組的同志凌晨4點半鐘上早班,緊張地編輯稿子,5點半將稿件交播音員備稿,6點左右錄音,確保7點播出,幾乎是分秒必爭。
由於北京台的新聞節目長期以來就是用《北京日報》刊發的稿子,所以市委、市政府的各種會議和重要活動,各部門的一些重要會議,從來就只有北京日報社和新華社北京分社的記者參加。為了擴大電台自采新聞的比重,我拿著台里的介紹信,到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和市委、市政府一些部委辦一家一家走訪,宣傳台里改進新聞節目的舉動,宣傳《北京新聞》節目的特點和優勢,請求他們為北京電台記者的採訪提供方便,也請各部門把各類工作信息、簡報提供給電台。很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召開的一些重要會議,辦公廳都給電台發通知,給電台記者採訪的名額。連最難參加上的外事活動採訪,市外辦都給電台記者採訪名額。全市各行業、各地區、各方面的工作簡報,也源源不斷寄到電台。
為適應工作的需要,台里加強記者隊伍建設,新聞組的同志早晨上早班,發完新聞之後,下午又出去採訪。市裡的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都可以看到背著錄音機的廣播電台記者的身影。同時,我們努力挖掘台內的資源,除新聞採訪組的記者採訪新聞外,負責辦對工人廣播、對郊區農村廣播和青少年節目的編輯記者,都肩負新聞採訪的任務,為《北京新聞》節目提供新聞稿。另外,我們也在市委、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區縣,建立通訊員隊伍,由他們提供新聞稿件。當年在《北京日報》上刊發新聞稿較多的那一批區縣通訊員,如底銘、朱鶴林、葉宏傑、歐陽二利、劉春聲、李杜、劉全旺、劉希成、李永明、張廣林、錢正琦、張紹文、馮峰等,都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骨幹通訊員,他們發來了大量新聞稿。北京衛戍區負責新聞報導的趙守義、張純志、王子彥等,也給電台寫來了很多很好的稿件。我還專門到新華社北京分社聯繫,請分社給我台提供記者採訪的稿件。北京分社的領導非常支持,每天都給我台電傳幾篇新聞稿。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北京新聞》節目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聞信息量擴大了;本台記者自采新聞的比重達到70%以上。早7點首播的時間也很合適,聽眾都習慣把收音機的頻率調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第一套節目828千赫,先收聽北京市的天氣預報,接著聽北京台轉播的中央台《新聞和報紙摘要》,然後聽北京台的《北京新聞》,一天還沒出門或是在上班的路上,國家大事、首都北京的大事就都知道了。《北京新聞》的影響日漸擴大。
隨著記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工作經驗的不斷豐富,新聞採訪、編輯實力的不斷增強,到1982年1月,北京電台進一步改進和豐富新聞節目,形成了每天有早新聞、午間新聞、晚間新聞三套北京新聞節目共播出9次的格局,有力地配合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時地報導了全市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各個方面的新聞信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在北京市裡的地位、在廣大聽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北京電台的工作。為了加強台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做好電台的各項工作,1982年11月30日,市委宣傳部正式任命了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領導班子:於雲先任台長,李完璞任副台長,田月華任副台長兼總編室主任,龍新民任副台長兼新聞部主任,陳志昂任副台長兼文藝部主任。這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劃歸北京市主管8年後市委宣傳部正式任命的第一個由台長、副台長組成的領導班子,也是北京電台歷史上幹部配備人數最多、最完整的一個台領導班子。此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各項工作,在市委宣傳部和市廣播電視局的直接領導下,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成為首都北京一家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新聞媒體。
北京人學外語的序曲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頻繁。為了適應對外交往對語言的要求,早在1972年,推動北京人學外語的工作就被提上了重要議程。
這一年的6月,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外語學習要搞好”的指示精神,適應不少幹部民眾渴望學習外語的需求,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著手舉辦業餘外語廣播講座。報告經中央廣播事業局報到中央之後,7月18日,周恩來總理高度重視,親自作出了重要批示:“北京廣播外語講座,一經出現,影響極大。請於7月下旬先將第一月教材稿、教師播講錄音,送外交部由浦壽昌、章含之、唐聞生三位同志組織審查,肯定可用後,再在8月中旬於北京開課。”
1972年下半年,國家仍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中。但在林彪“九一三”事件後,全國開展了“批林整風”運動,揭發批判林彪反黨集團的罪行。中央開始在一定限度內調整某些政策,恢復一些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的老同志的名譽,並把一大批下放勞動或“靠邊站”的黨政軍負責幹部重新安置到領導崗位。部分行業的調整整頓工作開始著手,國家經濟建設逐步恢復正常秩序並開始顯露生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周恩來總理重視和關心北京舉辦外語廣播講座,這對推動民眾學習外語,培養外語人才,適應對外工作的需要,特別是體現中國同國際社會加強聯繫和友好交往的姿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接受任務後,把籌備外語廣播講座的工作交給了編輯部的專題組負責,徐宏是組長,我當時也在這個組工作,具體聯絡這個節目籌備工作的是張大禎。台領導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除了協調必要的人力參與組織工作外,還打報告向中央廣播事業局申請一套頻率,用1480千赫專門播出第4套節目《英語廣播講座》。
教材的編寫和教師的播講都由北京外國語學院承擔,學校按照廣播講座教學的要求,編寫了專用的教材。前期參加講課的是張冠林和屠蓓兩位老師。他們按照學校編寫並經外交部審定的教材進行備課,由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接他們定時到電台錄音室錄音。教材編寫適合大眾學英語的需要,兩位老師也是學校精心挑選出來的,英語講得非常標準且十分動聽。錄製出第一批教學磁帶後,送外交部審查很快便得到通過。
1972年10月2日,《業餘外語廣播講座(英語初級班)》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正式開始播出,立即受到社會的熱烈歡迎。英語初級班開課時,60萬冊教材在新華書店很快被搶購一空,連續加印了3次才滿足需求;市場上收音機的銷售量也因此而猛增。這充分反映出在經過“文革”動亂後人民民眾對學習的渴求。節目開播後,在天津也產生很大影響。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為滿足聽眾的需要,提出讓北京電台提供教材及老師的講課錄音,在天津廣播電台播出,天津電台幾乎與北京同步播出了這一節目。隨後全國幾十家廣播電台採用北京電台的錄音磁帶和教材,陸續開辦了英語廣播講座。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這一舉動,果然如周總理批示所預料的那樣,“影響極大”。世界上四大通訊社美聯社、合眾社、路透社、法新社迅速發了訊息。他們似乎從這一現象中預感到了中國社會生活將發生的積極變化。
北京和各地的廣大聽眾也非常歡迎英語廣播講座節目,非常喜愛講課的老師。1973年4月的一天,台里要我陪張冠林、屠蓓兩位老師去北京維尼綸廠開座談會,聽取對英語廣播講座的意見。我和兩位老師從廣播電台坐公共汽車到北京站,從北京站坐火車到順義牛欄山車站,下車後步行約半個小時來到了北京維尼綸廠。廠里知道英語廣播講座的張冠林、屠蓓兩位老師要來,就像過節一樣熱鬧。收聽過英語廣播講座的工人和幹部把兩位老師團團圍住,問長問短,用剛學到的簡單的英語同老師對話。在座談會上,大家對北京電台開辦英語講座節目給予高度評價,讚揚兩位老師的課講得好。廠里的領導和工人們都向我反映,希望北京電台把外語廣播講座節目繼續辦下去。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繼開辦英語初級班之後,遵循“從生活語言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普及為主,兼顧提高;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普及外語服務”的節目方針,根據聽眾要求和社會需要,先後開辦了從少年兒童到成年人,從初級班到高級班,從基礎課到聽說課,從英語到日語、法語、俄語等多層次、多語種的外語廣播講座。1985年底,開辦了具有中級英語水平的《出國人員實用英語會話》講座,由外籍教師播講,受到熱烈歡迎。1988年10月,北京電台和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聯合舉辦的《每日英語》又引起了強烈反響,開辦這一講座的訊息一公布,兩天內8萬冊教材就銷售一空。
1990年北京舉辦第11屆亞運會,為在廣大幹部民眾中推動外語學習,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與亞運會組委會聯合開辦了《百句英語迎亞運》廣播講座。電台還將發行這套教材和錄音帶的所得收入13000元,捐贈給了亞運會。這個講座節目榮獲了北京市優秀廣播節目一等獎。
1972年10月2日開播的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業餘外語廣播講座(英語初級班)》,是全國第一個開辦的學外語廣播講座節目,由此拉開了民眾學外語活動的序幕。廣播電台的外語廣播講座,使不少有志於學習外語的人受益。
今天,北京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而在廣大市民中開展的“市民學外語”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向縱深發展。一個對外開放的北京,一個決心把2008年奧運會辦成奧運歷史上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的北京,必然帶來一個市民學外語的新的熱潮。
為紀念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開辦英語廣播講座和周總理為北京台開辦該講座作出重要批示30周年,2002年六七月間,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辦公室、首都精神文明辦、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共同主辦了“紀念周總理為北京電台外語講座開播批示30周年戴爾英語杯‘想起當年學外語’大型徵文活動”,並於7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徵文頒獎儀式暨“今天如何學外語”座談會。座談會上,張冠林、張道真等十幾位外語專家、學者與到場的100餘位徵文作者,圍繞“今天如何學外語”議題進行了交流。經專家對本次徵文活動300多篇來稿的評選,有17篇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市委及主辦單位的有關領導為他們頒發了獎品。頒獎儀式上,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領導將電台保存了30年的周總理批示原件移交給中央檔案館保存,並表示,北京電台將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聽眾的需求,下工夫辦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節目,為進一步提高北京市民的外語水平和文化素質作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