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沿革
1940年以前,白龍地屬瓊山縣第一區的白沙鄉,1949年4月劃歸海口市白沙鄉。1950年12月,白龍從白沙鄉劃出,成立白龍鄉(小鄉),劃歸海口市第三區管轄。1951年7月,海口市郊區成立,白龍鄉隸屬郊區工委領導。1956年4月,實行小鄉合併為大鄉後,再從白沙鄉劃出一部分併入白龍鄉。白龍鄉管轄塔光、愛農、白龍等村社,駐址龍岐村。1958年8月,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化高潮,海口市撤銷白龍鄉、新埠鄉、秀英鄉3個鄉,合併成立海口市紅旗人民公社,隸屬市人民委員會領導。同年12月,紅旗人民公社和原瓊山府城鎮的部分農業人口合併成立海口市府城人民公社,駐址設府城鎮,管轄府城鎮、海秀公社、鐵橋公社、紅旗公社等小公社。1959年10月,從府城公社中分出,恢復紅旗人民公社,駐址設龍岐村,管轄白龍、白沙、大英、義龍、流水坡、三聯、蒼西、城西、城南、城東、南渡、五嶽、大同等大隊及新埠居委會等。1961年3月,成立郊區辦事處,全市4個公社分為9個公社,紅旗公社為其中一個公社,駐址龍岐村,管轄塔光、白龍、愛農、義龍、坡道、白沙、流水坡村等。1968年7月,成立紅旗公社革委會,駐址龍舌坡。同年12月,撤銷海聯公社革委會,併入紅旗公社革委會,駐址原海聯公社辦公原址,管轄塔光、白龍、流水坡、白沙、愛農、義龍、坡道、三聯、新埠副業、新埠農業、紅新、橫溝、新東、白沙門、捕撈等大隊,至1971年8月海聯公社革委會恢復。紅旗公社革委會駐址遷回和平南與文明東路十字路口西南側辦公,管轄塔光、白龍、流水坡、白沙、愛農、義龍、坡道等7個大隊。1975年10月後,紅旗公社革委會轄白龍、福安、塔光、流水坡、愛農、白沙、義龍、坡博、道客、玉沙、攀丹、九村、大英等13個大隊。
1976年10月,紅旗公社革委會恢復原名稱紅旗人民公社,1979年公社駐址從和平南遷往白龍大隊美舍下村辦公。1981年2月紅旗人民公社名稱因全國有幾個同名,以及因國防、海外華僑、通訊、地籍、地名、駐址等原因,更名為白龍人民公社,管轄上述13個大隊。1983年9月,撤銷白龍人民公社成立白龍區公所,駐址美舍下村,下轄塔光鄉、白龍鄉、愛農鄉、義龍鄉、坡道鄉等6個鄉。1987年4月,撤區建鄉,成立白龍鄉人民政府,管轄白龍、塔光、愛農等管理區。1994年,愛農管理區從白龍鄉劃出,白龍鄉人民政府只管白龍、塔光2個管理區。至1996年不變。
農業狀況
白龍鄉居民世代務農,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80年代以前,農業耕作技術簡單落後,產量不高,1985年,農業總產值157.1萬元。改革開放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為發展生產,農業漸趨多元化發展。1991年,水稻總產量297.5噸,蔬菜總產量1049噸,農業總產值397.01萬元。1992年後,於1988年建省後投入的養殖業、禽畜飼養業漸見成效。199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到1350萬元。
鄉鎮企業
1961年以後,紅旗公社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先後組建了石灰廠、香茅廠、建築隊、農械廠、運輸站、綜合廠、養殖場、農機站、農貿市場、知青場、蔬菜場等自辦企業,發展為公社、鄉、區的經濟實體。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企業被淘汰出局,一些企業日益壯大。1986年,白龍建築站經整改,組建為海口市建築安裝公司,為乙類建築工程公司,加盟海口市建設集團公司,產值從1985年的150萬元躍升到1996年的2700萬元;白龍運輸公司從1985年運輸業總產值180萬元上升到1996年的820萬元;白龍養殖場由於城市的擴大及市場經濟的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從養殖業轉變為服務行業,辦起了賓館酒家。1996年,白龍鄉企業總產值達到5770萬元。
科教文衛
1996年前,白龍鄉已全面完成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全轄區民眾都能用上自來水。全轄區共有完全國小9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轄區農村掀起講科學、學科學的“雙學雙比”高潮,湧現出一批種植能手,經市有關職能部門考核,白龍鄉幾年內有38名蔬菜、水稻、養殖能手獲得農民技術員證書。1989年,李和益同志被評為省勞動模範,是白龍鄉的農民水稻技術員。
水域交通
轄區有南渡江和美舍河,水域面積257.37公頃,其中河流208.95公頃,坑塘35.82公頃。白龍鄉東倚南渡江,儲藏大量的河沙資源,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資源。境內交通以陸地交通為主,主要有海府大道、白龍南路、和平南路、文明東路、青年路、國興大道、美群路、美祥路等及各村的鄉村道路,海府大道、白龍南路、和平南路、文明東路是海口市的重要交通樞紐,海府大道是海南東部市縣進入海口的主要道路。轄區道路占地面積18.71公頃;水路交通有南渡江流水坡渡口,是瓊山縣儒新一帶民眾進入海口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