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白雲翔,男,漢族,1955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籍貫山東省章丘市。歷史學博士,研究員。
個人履歷
1978年7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1978~1982年間,從事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田野考古工作,先後參加了涇水流域和渭水流域大量先秦文化遺址的考古調查,甘肅省鎮原常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甘肅省莊浪徐家碾寺窪文化墓地、陝西長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以及洛陽隋唐城址等的發掘,均取得重要成果。1983~2000年間,主要從事《考古學報》季刊、《考古》月刊等學術期刊的編輯、組織管理工作以及考古研究和教學工作。其間,1990~1991年,作為外國人研究者在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系從事“中日古代生產工具的比較研究”;1994~1995年,作為日本奈良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從事“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1995年4月起,主持考古編輯室工作。1997年起任考古雜誌社社長(兼考古編輯室主任),晉升為編審,同時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2001年至今,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0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10年晉升為二級研究員,主要從事考古研究、教學和學術組織管理工作。其間,2001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攻讀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並於2004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多次應邀赴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土耳其、葡萄牙、比利時、蒙古國、匈牙利等國以及港、澳、台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或講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考古、手工業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等。
1978年8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
個人作品
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專著等100餘篇(部);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課題以及國際合作項目。
(一)主要著作(以出版先後為序)
1·《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60萬字,副主編及主要執筆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61萬字,獨著),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
3·《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范的考古學研究》(51萬字,主編及主要執筆者),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4·《鏡笵――漢式鏡の製作技術》日文版(54萬字,兩主編之一及主要執筆者),(日本)八木書店,2009年2月。
5·《中國古代の鐵器研究》日文版(61萬字,獨著),(日本)同成社,2009年2月。
6·《中國初期青銅器文化の研究》日文版(40萬字,兩主編之一及主要執筆者),(日本)九州大學出版會,2009年2月。
7·《東亞的瓮棺墓·中國卷》韓文版(30萬字,主編及執筆者之一),韓國國立羅州文化財研究所,2010年6月。
8·《中國考古學·秦漢卷》(150萬字;兩主編之一及主要撰寫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
(二)主要論文(以發表先後為序,除註明者外其餘均為獨著)
1·《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質疑》,《考古》1984年第12期1141~1144頁。
2·《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銅農具的考古學觀察》,《農業考古》1985年第1期70~81頁。
3·《齒刃銅鐮初論》,《考古》1985年第3期257~265頁。
4·《論勞動工具之考古學研究(大綱)》,載《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20周年文集》8~18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
5·《戰國秦漢和日本彌生時代的鍛銎鐵器》,《考古》1993年第5期453~464頁。
6·On the Early Ci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e State in Acient China, BULLETIN OF THE ANCIENT ORIENT MUSEUM,VOL.XV,PP.1--22,1994.
7·《香港李鄭屋漢墓的發現及其意義》,《考古》1997年第6期27~34頁。
8·《漢代積貝墓研究》,載《劉敦願先生紀念文集》404~421頁,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
9·《西漢時期日光大明草葉紋鏡及其鑄范的考察》,《考古》1999年第4期65~78頁。
10·《香港古代社會的考古學考察》,《考古學集刊》第12集193~221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11·《戰國秦漢時期瓮棺葬研究》,《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305~334頁。
12·《漢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的考古學觀察》,《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17~31頁。
13·《20世紀中國考古發現述評》,載《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第1~7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4·《中國的早期銅器與青銅器的起源》,《東南文化》2002年第7期25~37頁。
15·《我國青銅時代農業生產工具的考古發現及其考察》,《農業考古》2002年第3期165~171頁。
16·《中國早期銅器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載《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第180~20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7·《論中國古史上的英雄時代》,載《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第154~164頁,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18·《中國的早期鐵器與冶鐵的起源》,載《桃李成蹊集》第298~310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2004年。
19·《“美金”與“惡金”的考古學闡釋》,《文史哲》2004年第1期第54~57頁。
20·《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階段論綱》,《東方考古》第1集第290~301頁,科學出版社,2004年。
21·《中國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古代文明》,載《華夏春秋志》第215~237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2·《山東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范的發現與研究》,《考古》2005年第12期第68~83頁(與張光明合著)。
23·《中國古代冶金術起源的考古學考察》,載《中國考古學與瑞典考古學》第30~50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24·《漢代臨淄銅鏡製造業的考古學研究》,載《探古求原》第207~243頁,科學出版社,2007年。
25·《關於城市考古及相關問題的思考》,載《城市考古與文物保護研討會論文集》第20~27頁,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漢長安城手工業生產遺存的考古學研究》,載《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第97~161頁,科學出版社,2008年。
27·《考古發現與秦漢時期的體育活動》,《考古》2008年第7期54~69頁。
28·《考古學與事物起源的探索》,《稷下大講堂――文化名人報告文集》第169~183頁,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
29·《從北京大葆台漢墓論漢代物質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載《漢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56~66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30·《從里耶古城論秦漢物質文化的統一性與地域性》,載《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第48~59頁,科學出版社,2009年。
31·《漢式銅鏡在中亞的發現及其認識》,《文物》2010年第1期第78~86頁。
32·《試論東亞古代銅鏡鑄造技術的兩個傳統》,《考古》2010年第2期63~7頁。
33·《安陽西高穴大墓是否為曹操高陵之爭的考古學思考》,《光明日報》2010年1月26日《理論周刊·史學》版。
34·《三韓時代文化遺存中的漢朝文物及其認識》(韓文),載《東亞文化》第8號第27~66頁,(韓國)東亞細亞文化財研究院,2010年。
35·《嶺南地區發現的漢代舶來金銀器述論》,載《西漢南越國考古與漢文化》第149~163頁,科學出版社,2010年。
36·《手工業考古論要》,載《東方考古》第9集561~578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
37·《秦漢時期聚落的考古發現及初步認識》,載《漢代城市和聚落考古與漢文化》第44~55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
38·《漢代:開啟國門、走向世界》,《光明日報》2012年6月18日《光明講壇》專版。
(三)獲獎及榮譽稱號
1·1995~2000年主持《考古》編輯部工作期間,《考古》月刊先後榮獲國家“優秀社科學術理論期刊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獎”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署“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
2·2002年榮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
3·《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副主編及主要撰稿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一書,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
4·《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05年)學術專著,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2010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5·《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漢代鏡范的考古學研究》(中方主編及主要撰寫者;科學出版社,2007年)一書,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2009年榮獲“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6·《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兩主編之一及主要撰寫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一書,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2012年榮獲“第四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
7·2009年,當選為“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8·201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