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3600年前,商湯早期建都鄭州,史稱“亳都”。中國夏商周斷代史考古發掘得出結論:這座占地25平方公里的古城,不但是我國最早、最大的王都,而且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古都。專家稱,鄭州作為商早期的都城,與同時期代表西方文明的古巴比倫城相比,其建城規模遠在後者之上。
鄭州作為商早期的都城,古都城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布局嚴整,特別是內城城垣長達7公里,歷經3600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屹立,而且內外城之間發掘出多座手工作坊、墓葬區、祭祀遺址等,還有王室青銅器、原始瓷器、玉器等大批精美遺物。商城遺址的發現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最新考古資料,得出鄭州商城是商初亳都的推斷,從而確立了鄭州商城在中國文明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
8月29日,記者一行4人前往鄭州。這個城市的面貌看上去很新,似乎跟3600年的歷史毫不相干。只有登上位於城中心現有高度7米左右的東城牆,踩在3600年前先人夯實的土地上,遙想當年場景,才能使人感受到文明延續的脈動。
文化
一個不是新聞的事實是,中國紀元始於西周時的“共和”。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由於種種原因,有據可查的歷史只有3300年,而這還是由上世紀20年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甲骨文後的認定。殷墟只是商朝的晚期都城,商朝的中期、早期及以前的夏朝,以至更早的五帝時代,歷史還沒有考古發現予以認定,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明史的巨大缺憾。古埃及公元前2280以後的紀年精度已為數年,古巴比倫前2378年以後的紀年也相當精確,這些成就始終令中國的史學家們羨慕不已,於是,尋找中華文明起源理所當然地成為國家攻關項目。在50年發掘和研究基礎上,經“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的最終認定,鄭州作為商代開國之君商湯所建都城的地位已被確認,由此,中華文明有據可查的歷史被前推了300年。
一切都從一個叫韓維周的有心人開始。1950年,因戰亂而離開文物工作的國小教員韓維周在鄭州二里崗一帶發現大量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河南省文管會接報後,派出省文物工作隊的安金槐先生等人前往調查,證實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商代遺址。1952年,文化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全國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選址就在鄭州二里崗,開始了鄭州商代遺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1953~1954年,河南省和鄭州市的文博單位相繼在二里崗、南關外、白家莊等地點進行大規模發掘和調查,確認商代遺址遍布鄭州市區,範圍東起鳳凰台,西至沙口路,北到花園路,南至南關外,總面積達25平方公里。1955年秋,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鄭州白家莊一帶意外地在商代地層之下發現大面積積灰褐色夯土,隨之的擴展追蹤使人們恍然大悟,這是一座建於先商時代或者夏代晚期的城址。
自1955年鄭州商城發現後,圍繞其性質的爭論進行了幾乎半個世紀,這也是直到最近人們才知道其商代開國國都地位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考古界兩位泰斗級人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安金槐先生和北京大學著名學者鄒衡先生。
1964年,參與過鄭州1952年挖掘、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現兼任中國考古學會常任理事的著名學者鄒衡先生先提出“鄭州商城為湯帝國都亳都”的說法,並於1977年在河南登封召開的“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上公開發布(時為“異說”),其後又在日本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向世界宣布。但是半個世紀過去,這一在中國和世界文明史占超重量級別的發現才真正引起人們重視。
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證據的可信度。
最早有一種“堤壩”說。還在“文革”時期,北京有專家被請到鄭州“會考”,結果認為,所謂商城遺址根本不是什麼城,而是擋水的河堤。為了更有說服力,安金槐先生帶隊重新發掘後,才證明不僅是個城,而且還是商代的城。
商城的確定似乎並不特別費氣力,出土文物能說明問題。然而,這座城究竟是普通的城還是都城,哪個王建立的,卻爭論了幾十年。最後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為這一爭論拍板定案。
長期主持商城發掘、對確認商城做出重大貢獻的安金槐先生認為,鄭州是商朝第十代王仲丁、外壬兄弟的都。開始時,鄒衡先生也認為它可能與都有關,但是很快就發現了問題——這二王在位的時間加起來不過25年,而鄭州商城遺址規模宏大,外城推測面積至少有13平方公里,內城面積3平方公里,僅宮殿初步探出面積就有6萬平方米。以3600年前的生產力水平,用25年時間修建規模如此巨大的城址是沒有可能的。而且,從商城遺址地層堆積估算,其年代至少在百年以上。不僅如此,鄭州商城內外城之間有大規模的手工業分布,還出土有規模驚人的8個銅鼎,屬國家祭祀重器,最大的有1米見方,完全是一派巨都風範,也非25年的經營所能達到。
安陽殷墟作為商代晚期都城,可以出土的甲骨文為證,而商代開國之都的所在,歷史上卻有多種記載,難以認定。歸納起來大致有河南偃師說,河南內黃說,山東曹縣說,山西垣曲說,及陝西商縣說。鄒衡帶著研究生對上述諸說一一實地查訪,結論是:它們要么根本找不到城址,要么最大的城址偃師商城只有鄭州商城內城的2/3大,很明顯不在一個等級。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左傳》的“經”和“傳”也佐證了鄒衡先生的觀點。雖然“亳”在書中多處出現,但惟獨在“鄭亳”後面帶了個“城”字。後來,鄭州紫金山(城牆被叫成“山”)一帶出土了許多戰國時期的陶片,上面就有地名“亳丘”二字。“丘”即“墟”,為毀滅後的廢墟,那么,“亳丘”,就是“亳墟”,如同“殷墟”一樣。
經數十年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研究,鄒衡先生認為證據已經確鑿,認定:鄭州商城就是商湯興建的國都——亳,此都歷經5代10王,歷時至少150年以上。
在最終認定鄭州商城性質方面,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是怎樣取得的呢?
首席科學家李伯謙介紹說:特別可喜的是,在鄭州的北大街一帶找到了一個連續的地層疊壓關係,最下層是二里頭文化(夏文化)時期的,疊壓著它的是二里崗下層最早的一期大型建築基體的夯土堆積,然後又被一個大型建築基址(6號基址)打破,這基址上還有房子(F1),它又被一些灰坑打破。這個連續的疊壓關係,出土了很多東西,我們排出了從二里頭晚期到二里崗下層早期、晚期,二里崗上層的早晚關係。這樣,鄭州有關遺址從早到晚都有了,而且是連續的地層疊壓關係。通過採集的木炭,做了很多的測定,這就構成了鄭州商城所代表的商代前期的年代範圍。碳14年代測定及樹輪校驗的結果為公元前1620年,它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這座城址至少已有3600年的歷史了。
燦爛文明的一個重要界標
在鄭州商城發現以前,成熟的殷墟文化由何而來,一直是一個謎。現在可以說,殷墟文化是從鄭州商城遷延而來。鄭州商城的確立,使文獻中有清楚記載的商代被確證,並成為有始有終的一個完整朝代。
鄭州商城地位之爭的意義非凡,深刻影響的是斷代研究。回顧當年,可謂遭遇過一場“疾風驟雨”般的論戰,學界論爭的規模以及各種觀點激烈碰撞的程度和影響的深遠,可謂前所未有。用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夏商周專家劉緒的話說,鄒衡先生這一“鬧騰”徹底打破了原先認定的商文化斷代(即原來的中商成為早商,原來的早商成了晚夏,以此類推),原以為整個商代已經串起來了。擊碎了“幸福”感,大家當然不乾,於是群起“擊”鄒。當時鄒先生雖不是孤家寡人,但支持者寥寥。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發現越來越多,以鄭州商城為代表的二里崗文化是早商文化的論斷才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中國考古學界一代宗師、鄒衡先生的老師宿白先生評價說:“已有3600餘年歷史的鄭州商城,意義重大,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世界城市發展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
鄭州商城的發現究竟有著怎樣的價值?中國國家博物院研究員李維明博士這樣形容:“沒有鄭州商城,夏商周研究就只能是一頭扎在暗夜裡瞎摸,鄭州商城的出現,就如暗夜中升起的一顆啟明星,使得混沌未開的夏商還有周,統統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所以說,如今探討夏文化,它的‘立身之本’就是鄭州商城,沒有鄭州商城,二里頭作為夏文化,就只能在雲里飄著,根本落實不下來。”
如今已成為定論的是,早於鄭州商城地層堆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先商文化和夏文化,而鄭州商城的發現,使中國最早的王朝夏代也露出端倪。
鄒衡先生說:“迄今發現、有史可查的‘歷史之最’就是商代中央政權所在的國都鄭州商城,所以,也可以這么說:中國文明,是從鄭州開始的。另從世界範圍看,文明古國如埃及、印度、希臘及羅馬城等,都沒有發現像鄭州商城遺址規模如此宏偉、歷史又如此久遠的都城遺址。”由此說來,鄭州被稱為“中國第一古都”當之無愧。
鄭州商城還有發掘的期待嗎?自然有。由於鄭州商城原址位於城市中心,地下豐富的埋藏被現代建築所覆蓋,多數情況下發掘只是配合基本建設,所以一些重要的埋藏還有待發掘。考古工作者希望找到王陵,還希望有更高級貴族陵墓的出現,發現多一點的文字刻片。
鄭州商城是何時因何原因遭棄的呢?一方面應該是統治國家和軍事活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跟洪水的肆虐侵襲有關。商湯建都鄭州,由第10代帝王仲丁遷往都,有專家認為鄭州市區西北20公里的中原區小雙橋遺址就是都所在。此後,商朝還有過5次遷都,都是為了打仗。鄭州歷史上曾5代為都,即夏、商、西周管、春秋鄭、戰國韓的國都或諸侯國國都,因此除去市區內規模巨大的城牆遺址,周邊轄區還存在一個龐大的古都群,據說有40處之多,這是鄭州不同於其他古都之處。其中位於新鄭市的鄭韓故城規模宏大,出土豐富,至今保有可觀的城牆遺址,是國家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也曾8代為州,即隋、唐、五代、宋、元、金、明、清,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鄭州僅為一個人口不足10萬的小縣城。
審視鄭州,其實就是解讀一部古都輝煌繼而湮滅又於現代再次崛起的歷史,3600年的世事變遷真是令人唏噓感慨。
寄予厚望的文明起源探索
鄭州無可置疑地成為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在中國220餘座古都中居於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夏商兩代分界的界標。然而,它因何而獲得這種機遇和榮耀?通過考古發掘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
黃河文明始終是孕育鄭州商城的大背景。鄭州地處黃河南岸,著名的花園口距離市中心不過十幾公里。其實人類在鄭州一代活動的歷史很是悠久。1984年,鄭州西部的滎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一個面積達300多平方米叫做織機洞的洞穴揭示,在這個距今不少於七八萬年的洞穴里,不僅有用火的遺蹟,打制的刮削器、石錐、石錘,還有大量動物化石,古人類在此長期生活過。1977年,鄭州南部新鄭裴李崗的農民李鐵蛋平整土地時發現人骨、石磨盤、陶器等,這是一處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據記載,在此後的綿綿歷史長河中,從五帝到夏商周,鄭州一帶始終都是華夏先祖們活動的中心區域,是東西往來、南北交流的一個匯合點。鄭州北郊4800~5300年前的西山古城,鄭州新密4300年前新密古城寨的發現,4100多年前鄭州登封王城崗城址,都為探詢黃帝時代文化和夏文化提供了可能。
黃帝是最早的鄭州人——鄭州人這樣說。古文獻中記載的黃帝,帶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原河南省博物館館長許順湛認為:“黃帝不是一個具體人,黃帝是一個族的領袖的世襲名稱。”傳說,黃帝和炎帝實行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部落,然後就在今日鄭州南郊20多公里處的軒轅之丘建立有熊國,“有熊的地望沒有第二個說法,都說在新鄭這一塊。”許先生指的是古文獻中的種種記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長郝本性也認為:“說黃帝故里在鄭州是可信的。”現在,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建有黃帝故里景區,景區內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前立有“軒轅故里”碑。說是建於漢代,因為在廟宇的牆上發現有漢代的花磚,但可靠的記載是,至少從明代開始,人們就在這裡朝聖,現在也是海內外華人尋根拜祖的主要地點之一。
大禹是鄭州人,治水在嵩山——鄭州人這樣堅持。鄭州能拿出什麼證據呢?依據世界文明史認定的標準——城市形態、文字記載、金屬冶煉等標準和鄭州、洛陽等地的考古發現,學術界基本確定,夏代是我國古代文明的源頭。但是,這源頭是從什麼地方開啟的呢?夏代開國君主是大禹,但也有主張他兒子啟的,因為啟改變了原始社會由不同血緣集團間輪流執政的“禪讓制”,變成父子間的“家族繼承制”,導致部族聯盟的解體和新型王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奴隸制國家的出現。那么,夏部族生活的區域在哪裡呢?因治水不利被處死的鯀是啟的祖父,《史記·夏本紀》索隱引《連山易》雲:“鯀封於崇。”崇,即中嶽嵩山,就在鄭州轄地登封市境內。啟的父親大禹所居之地有“禹居陽城”的記載,陽城,有山西說,河南潁川說,更有鄭州登封王城崗說,而《世本》、《竹書紀年》等古籍和考古發現都比較支持王城崗說。無論怎么爭論,有一點學者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夏代活動的中心區域是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潁水流域。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文明是從鄭州流淌開來的。繼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現在的重點試掘點3/4在鄭州市所轄地域,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鄭州不僅保有5000年燦爛文明的印記,鄭州還哺育了代代風流人物。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黃二帝開啟文明,大禹治水人民安居樂業的故事在這裡世代流傳,人民年年拜祭;管仲、列子的哲學,子產、韓非、許衡、高拱的政績,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的美妙詩文,李誡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無一不是中華文明值得榮耀的精神遺產。此外,鄭州還擁有20多個祖根姓氏,其中鄭、王、馮、韓、許、何、方、郭、高、夏十大姓氏,血脈源遠流長。
一周的採訪結束,在離開鄭州的時候,作為觀察者,我們有一個心愿,就是政府正在實施的商城保護計畫,能否注意一個技術細節,即做“原真性”展示。千萬不要做假古董,千萬不要改造和恢復破敗的遺址。關於這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白雲翔也有過類似提醒:“我們在規劃鄭州商城保護方案的時候,要把城市的歷史淵源表現出來。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展示的關係,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但不能為了展示進行破壞。我們要進行原真性的展示,圖像也好,模型也好,對其進行簡明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