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梗概
二戰眼看行將結束,激烈的持久戰使蘇聯軍隊和德國軍隊都日漸疲憊。隨著進攻力度逐漸猛烈,蘇軍驚恐地發現,敵方派出了一輛塗成白色的虎式坦克――“白虎”。“白虎”屢屢從戰場的硝煙中出現,以寡敵眾,將蘇軍的坦克一一擊毀,然後轉瞬消失。最可怕的是,沒人能證實“白虎”確實存在,但也沒人敢否認。直到有一天,蘇軍指揮官決定建造一輛改進型的T-34坦克。該輛坦克車組的車長是夏利波夫,一個神奇的人物――他曾在操縱坦克時,被白虎擊毀座車,燒得體無完膚。出人意料的是,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痊癒,回到了坦克駕駛室內。他不記得自己的名字,也不記得過去發生的一切,卻擁有了一種特異功能――讀懂“坦克的語言”。他堅信神秘的德軍坦克“白虎”確實存在,並下決心要摧毀它,因為它是戰爭、暴行和流血的象徵。獵捕奇獸的旅程就此開始。
演員陣容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Kapitan Sharipov | Gerasim Arkhipov | ---- | |
Kryuk | Aleksandr Bakhov | ---- | |
Fridenburg | Vilmar Bieri | as Vilmar Biri | |
General Smirnov | Dmitri Bykovsky | as Dmitriy Bykovskiy-Romashov | |
Berdyev | Vitaliy Dordzhiev | ---- | |
Marshal Zhukov | Valeriy Grishko | ---- | |
Shtumpf | Klaus Grünberg | as Klaus Gryunberg | |
Moryachok | Dmitri Kaljazin | as Dmitriy Kalyazin | |
Mayor Fedotov | Vitaly Kishchenko | ---- | |
Gitler | Karl Kranzkowski | as Karl Krantskovki | |
General | Andrey Myasnikov | ---- | |
Plennyy nemets | Leonid Orlov | ---- | |
Ivan Naydenov | Alexei Vertkov | ---- |
職員表
職員表 |
---|
製作人:Galina Shadur;卡倫·沙赫納扎羅夫/Karen Shakhnazarov |
原著:Ilya Boyashov |
導演:卡倫·沙赫納扎羅夫/Karen Shakhnazarov |
編劇:Aleksandr Borodyansky;卡倫·沙赫納扎羅夫/Karen Shakhnazarov |
攝影:Aleksandr Kuznetsov |
配樂:Yuri Poteyenko;Konstantin Shevelyov |
剪輯:Irina Kozhemyakina |
藝術指導:Sergey Fevralyev |
獲獎記錄
第26屆俄羅斯尼卡獎最佳影片(提名)第26屆俄羅斯尼卡獎最佳服裝(提名)
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Mosfilm[俄羅斯]
ChannelOneRussia[俄羅斯](for)
發行公司
Karoprokat(2012)(Russia)(theatrical)
影片評價
《白色虎式》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名前蘇聯坦克兵決心摧毀德軍“白虎”坦克的故事。片中的白色虎式其實是一輛魔改IS(史達林坦克),這一點從底盤上可以看出來,按海報上來看應該是要模仿虎式中期型,但由於IS(史達林坦克)的炮塔靠前,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是虎P。入圍2012年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爭奪。影片導演卡倫·沙赫納扎羅夫的作品曾入圍坎城金棕櫚獎,幾次獲得卡洛維法里電影節大獎,也曾擔任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國際評審。俄羅斯電影《白色虎式》,從殘酷的戰場到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的轉變也許有些突然,而白色虎式最終的去向也沒有交代。很多人也許看得有些不知所措。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戰爭片也不是什麼科幻片。準確的說,這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
搞清楚電影中的幾個事物或一些情節所象徵的什麼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
數次受重傷又奇蹟般地痊癒後繼續戰鬥。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消滅白色虎式。可以理解為這個俄國坦克手象徵的就是俄羅斯民族。歷史上數度被侵略者重創,卻又總是能夠頑強的戰鬥到底。而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寓意的是俄羅斯民族起源於歐洲,信奉基督教的分支東正教卻從來不被西方所接納這一事實。它既不屬於東方也不被西方所承認。這就是打不死的俄國坦克手納季亞諾夫,象徵俄羅斯民族。
白色虎式是坦克手的對手,按納季亞諾夫的話講是“必須被消滅的”。白色虎式不是一件凡人的武器,即便是從電影中它的表現來說,它的能力也已經超出了一個重型坦克的範疇。德軍俘虜在談到白色虎式時也充滿著恐懼。電影中有台詞的德軍俘虜一共有兩人,前者從領章看是一個武裝黨衛軍少尉,後者是一個國防軍裝甲師師部人員。其實這兩人的台詞很有意思,黨衛軍少尉供稱:德國人知道白色虎式的存在,卻不知道是誰在操縱它也沒有相關資料,並且明確的說這不可能是希特勒的直接負責的計畫。最後他的結論是認為白色虎式代表戰無不勝的德意志精神。國防軍俘虜也進一步肯定了白色虎式的存在,而對其詳情也是一無所知,並且說德國人也對這個怪物充滿恐懼。而納季亞諾夫也憑藉自己特有的能力或者說是直覺認為:白色虎式裡面根本沒有人,它是一個幽靈或者說它是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這種力量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吞噬人的生命,讓戰爭雙方的士兵都感到恐懼。有人認為白色虎式代表的是納粹極端思想或是戰爭,我認為這二者其實都很勉強。其實問題不在這裡,問題在於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操縱恐怖的白色虎式?後面會說到這個。
這個對歷史有些了解的話就能想明白,維斯瓦河是西歐的門戶,1945年初蘇軍在維斯瓦-奧德河戰役粉碎了德軍的抵抗後攻克了柏林。突破了維斯瓦河一線後,戰爭的結果變得前所未有的明朗,侵略者已經徹底失敗了。白色虎式的消失就意味著這個。其實在第二次納季亞諾夫窮追不捨的擊傷白色虎式之後就注定了戰爭的結局:侵略者失敗了,幕後的力量暫時隱退出人們的視線。這期間有個插曲,納季亞諾夫的車組在擊傷白色虎式之前擊毀了一輛四號坦克,可以肯定,四號坦克和白色虎式是一類——它並不是德國裝甲兵操縱的。與其說白色虎式象徵著納粹思想或德國云云,不如說這個被擊毀的四號更為貼切。就如同情節里描寫的:這個四號坦克是白色虎式的炮灰和打手。就如同德國納粹就是被推到前台來的一個炮灰和打手一樣。
也許對有的人來說會很晦澀,其實這段對話是幫助觀眾理解這部電影的。首先希特勒稱讚他的民族,並說很多人只是把我對你們的看法隱藏在心裡。“很多人”是誰?“你們”又是誰?我認為很多人指的是世界上普通人或者說希特勒指的是西方世界的人們。而“你們”當然包括這一段情節里希特勒唯一的聽眾——那名神秘人物。注意,這是一群人,他們或者說它們是西方世界秩序的推行者。也就是當今鼓吹Freedomanddemocracy西方世界價值觀的國際利益集團,這些勢力無孔不入,他們控制輿論操縱玩弄著民意。民眾當然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是又不可能擺脫它們,因為它們是掌握著生產資料和國家經濟命脈的勢力,所以人們只能把看法“隱藏在心裡”。而希特勒正是這樣勢力的一個代言人,他成為了它們將觸手伸向東方的馬前卒,最後卻以失敗收場。而希特勒的失敗也讓這股勢力意識到:東方的民族會反抗,會對他們的利益成威脅。它們要把戰爭動亂等等各種破壞穩定的因素引向東方的世界,而白色虎式就是它們操縱的傀儡!
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坦克手夏利波夫清楚白色虎式隱藏了起來,20年、50年甚至100年,並且一定要消滅它的原因。也許讀一讀《貨幣戰爭》或者馬克思的《資本論》再結合一下俄羅斯這20多年來發展的國際環境,觀影者會很容易理解這部電影的寓意。它暗示了究竟是什麼人在操縱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輿論,讚揚了俄羅斯民族不屈的戰鬥精神,揭示了所謂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本質:那不過是背後利益集團的鬥爭罷了。
至於電影的道具、劇情安排的問題也不必深究,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白色虎式是史達林坦克改裝的四號坦克底盤是T44/54/55改裝的,為什麼T-34-85三個人就能玩轉,這些都沒必要深究。
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早期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適度犧牲機動性。但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只是沒有提高,而和之前的Ⅲ號、Ⅳ號相同(虎式採用了更大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但虎式是二戰時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其時速可達38km/h。
該坦克在1945年1月到3月生產了489輛,主要投入東線對蘇聯戰場。它以犧牲部分機動性為代價換取了堅厚的裝甲,是名副其實的重型坦克,在東線戰場給蘇軍帶來不小的損失。但德國坦克的建造過好的缺點使蘇軍相對劣質卻數量巨大的T-34,T-34-85坦克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