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鶇

白腹鶇

白腹鶇(學名:Turdus pallidus):體長24厘米,屬小型鳴禽,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鉤,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築巢精巧,雛鳥晚成性。食物包括蚯蚓等小蟲和樹上的果實。棲息地包括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園及花園。生性羞怯,常藏匿於林中。其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和北亞的一種候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腹鶇 白腹鶇

白腹鶇是中等體型的褐色鶇。腹部及臀白色。雄鳥頭及喉灰褐,雌鳥頭褐色,喉偏白而略具細紋。翼襯灰或白色。似赤胸鶇但胸及兩脅褐灰而非黃褐,外側兩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寬。與褐頭鶇的區別在缺少淺色的眉紋。虹膜褐色。上鳥喙灰色,下鳥喙黃色。腳淺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79-90克;體長:雄鳥:206-230毫米,雌鳥198-237毫米;嘴峰:雄鳥:17-20毫米,雌鳥18-20毫米;翅:雄鳥:115-131毫米,雌鳥114-125毫米;尾:雄鳥:78-94毫米,雌鳥70-89毫米;跗蹠:雄鳥:23-33毫米,雌鳥28-34毫米。

棲息環境

白腹鶇 白腹鶇

白腹鶇棲於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園及花園。性羞怯,藏匿於林下。繁殖期間,白腹鶇主要棲息于海拔 12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楊樺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較常見,遷徙和越冬期間也見於常綠闊葉林、雜木林、人工松樹林、林緣疏林草坡、果園和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白腹鶇在中國北方為夏候鳥,南方為旅鳥或冬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白腹鶇遷來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遷。

習性

白腹鶇屬地棲性鳥類,善於在地上跳躍行走,多在地上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春秋遷徙季節亦集成幾隻或10多隻的小群,有時亦見和其他鶇類結成鬆散的混合群。

鳴叫

極善鳴叫,鳴聲清脆響亮,很遠即能聽見,常常固定在一處地方從早到晚不停地鳴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鳴叫最為頻繁。每日活動時間甚早,有時在早晨2:50左右即開始鳴叫,叫聲似赤胸鶇的chuck-chuck聲。告警時發出粗啞連嘟聲,受驅趕時發出高音的tzee。

食性

白腹鶇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繁殖方式

白腹鶇 白腹鶇

白腹鶇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小樹或高的灌木枝杈上,距地高1-5米,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枯草莖、鬚根和泥土等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12厘米,內徑9厘米,高10厘米,深5厘米。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6枚,多為5-6枚。卵的大小為24-30.5毫米×19.2-21.5毫米。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白腹鶇 白腹鶇

白腹鶇在國內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吉林長白山等地;遷徙或越冬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賀蘭山、烏拉特旗、寧夏、甘肅、青海、四川、陝西、江蘇、湖北、湖南、貴州、雲南、廣西、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灣等地。

世界分布

白腹鶇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朝鮮,越冬於日本、越南、寮國、泰國、高棉、印度阿薩姆、尼泊爾、孟加拉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等地。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