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鸚鵡

白胸鸚鵡

白胸鸚鵡體長29厘米,翼展48厘米,體重135克。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分布於玻利維亞中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胸鸚鵡體長29厘米,翼展48厘米,體重135克。雌鳥比雄鳥小10-20%。 成鳥上體綠色,前額和額頭完全淺灰色,臉頰灰白色,胸部是均勻的灰色,整個上腹部淡黃綠色,有白色條紋。下體橄欖黃色;翅膀(飛羽)淡藍色;尾巴長逐漸變細,上尾綠色,下尾覆羽基部是沉悶的灰藍色。鳥喙桔紅色,虹膜深褐色,腿爪粉色。
(註:白胸鸚鵡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

生活習性

常在樹間與地上覓食,經常和其它鳥類混群,會與鴿子等其它種類的鳥一起覓食。群居性。食物包括各種草,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種子、芽和花,以及水果和漿果,偶爾食昆蟲。因為取食栽培的果實,種子和蔬菜 ,和尚鸚鵡是一種嚴重的作物害鳥 。一般在樹木和地面上覓食。在冬季會進入人類居住的花園覓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玻利維亞中部。

繁殖方式

該物種習慣在懸崖的崖壁築巢,將巢密集的挖在彼此附近,繁殖期在10-12月,通常產4-6枚卵,孵化後23至24天,幼鳥大約6到7周后離巢。壽命25歲。常至農田覓食而造成農業損失;籠養的和尚鸚鵡生命力非常強韌,喜愛洗澡,有時非常吵雜,可成群飼養,由於啃咬力強,須提供新鮮樹枝供啃咬,巢箱邊緣最好加上堅硬的金屬以防啃咬破壞。

亞種分化

白胸鸚鵡曾經是和尚鸚鵡的亞種之一,原學名Myiopsitta monachus luchsi。由於明顯的形態差異和在懸崖上築巢的習慣,已經分為一個獨立物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