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頭戴柱狀花蔓冠,面作方圓形,胸間佩有飾物,帔帛跨肩後兩端在膝前呈雙U形交叉,又反折於肘下垂,披衫兩側作鋸齒狀略向外侈。菩薩左手持物,右手執蓮蕾,跣足立於復瓣覆蓮圓座上。菩薩的身後是舉身舟形刻火焰紋背光。菩薩像的底部是素麵長方體基座,基座背面鐫刻“永熙二年十月十六日,趙曹生、妻張法姜,為亡息、眷屬、含生之類,造觀音玉像一軀,故記之。”銘文意為:永熙二年(533年),趙曹生和妻子張法姜為他們亡故的兒子、家眷及其它具有生命的一切,敬造觀世音像一尊,特此銘記。
該像是曲陽白石造像中的早期作品之一,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造型看,菩薩頭偏大,胸扁平,腹部稍鼓,體形直立呆板且略顯矮短。從服飾看,菩薩帔帛、披衫的邊飾在身體兩側處外侈上揚,給人以飄動之感,這種動感恰好調劑了直立呆板的體形缺憾,再附以菩薩手中持物及身後背光等雕飾,使造像的整體視覺效果大為改觀。古代曲陽雕刻工匠在創造單體菩薩造像時,巧妙地運用了靜與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使白石造像在風格上更顯獨特、更具魅力。
該像造像主趙曹生,1954年於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相關詞條
-
巴中摩崖造像
巴中的摩崖造像始於隋,盛於唐,續於宋、明、元、清。全市現存摩崖造像近100處,1000餘龕(窟),10000餘軀。素有“石窟之鄉”美譽的巴中市,位於四川...
基本介紹 形態描述 顯著特點 南龕摩崖造像 文物現狀 -
白佛山石窟造像
山東省東平縣城西側白佛山南麓。造像始雕於隋開皇七年(587年),唐、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形成了四窟一龕及露天造像等幾個群體。共有造像149尊,現存138...
信息 簡介 白佛山石窟造像 造像區周圍環境 石窟造像價值評估 -
成都萬佛寺石造像
萬佛寺石雕佛教造像,包括南朝宋、梁和北周、隋、唐等歷代紀年作品。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萬佛寺遺址。
簡介 描述 -
藏傳佛教的造像藝術
藏傳佛教的造像藝術,是一種藝術。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主要由青銅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五大部分組成。
-
《造像量度經》
《造像量度經》本經是佛在將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之前,因舍利弗的請問而說的。但漢譯藏經中有關佛升忉利天的記載,都沒有提到說《造像量度經》之事。而且還說當時優填...
簡介 內容 探討 妄造佛像的過錯 藏傳佛教 -
南龕摩崖造像
位於四川省巴中縣城南1公里化成山。現存龕窟133個,造像2100餘尊。始鑿於隋,多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龕、清代2龕、民國時期5龕。最早的造像題記為唐...
文物名稱 地理概況 三大區域 藝術特點 社會評價 -
銅水月觀音造像
銅水月觀音造像,高15cm。該像眉間白毫相,頭戴花蔓冠,寶繒於兩側垂肩而過,胸前飾纓絡,左胸處雕刻人頭樣飾物。披帛繞過肩臂後,右手將其一端提起並垂吊於下...
銅水月觀音造像 -
白石觀音立像
白石觀音菩薩造像,北魏永熙二年(533年),造像主趙曹生。像高35.5㎝。
簡介 工藝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