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白堊刺皮耳
真菌 |
拉丁學名
HeterochaetecretaceaPat.
參考文獻
Bull.Soc.Myc.Fr.40:31.1924.
形態描述
擔子果平伏,緊貼,從不與基物分離,起初為小圓形,直徑1-3mm,後匯合呈伏革菌狀的不規則的一層,0.5-1×1-10cm。在生長狀態下常為白色,偶有灰白色或淺褐色。邊緣不明顯,白色。刺柱散生,細長,尖銳或平截,顏色與子實層相同,(80-)100-130×(15-)20-35μm。切面厚50-80μm。在顯微鏡下,刺柱黃褐色。子實下層黃褐色,膠化,菌絲薄壁,不分枝,缺乏分隔與鎖狀聯合。子實層近無色透明。側絲少分枝或具短分在,粗2-2.5μm。膠囊體明顯,無色,漸尖或鈍圓,30-45×8-10μm。擔子球形至卵球形,十字形分隔,10-12(-13.5)×8-10μm,上擔子粗短,圓筒形。孢子無色,具小尖,腎形或近臘腸形,8.5-11(-12)×4.5-5μm,萌發時產生再生孢子或萌發管。生態環境
在闊葉樹枯枝上群生。中國分布
雲南西雙版納(3303、3341、3394、3401、3442)。世界分布
中國、中南半島(模式產地)。模式產地
中南半島討 論
H.cretacea具如下主要特徵:①擔子果薄,邊緣不明顯,形如伏革菌狀;②刺柱散生,細長;③擔子、孢子比刺皮耳屬其他大多數種小得多。1949年,Bodman把H.cretacca描述為:擔子果粉白色,擔子球形,直徑10μm。他沒有提到孢子與膠囊體。我們所檢查的5份標本,其顏色從白色至淺褐色,擔子從球形至卵球形,直徑8.5至12μm,膠囊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孢子明顯可見。
我們認為,擔子果的顏色差異也許是由於光照與濕度等環境條件的不同引起的。其次,如果允許同種生物個體間的某些特徵存在一定的差異,那么,擔子的大小與形狀在一定範圍內的變化就應該是合理的。事實上,同一個標本,擔子的特徵也並非是絕對的同一。至於為什麼Bodman沒有提到孢子與膠囊體,是因為他當時僅擁有一份標本(Pe-telot595),無疑是由於標本本身的缺陷,才時他的描述不可避免地存在相當的局限性。所以Bodman在1952年對他的描述作了如下補充:然而,這並非是一完美的描述,儘管直徑10μm的擔子比起此屬大多數其它種類要小得多,但由於缺乏充分可信的標本,使我對這個種很難加以肯定。就我們所掌握的標本與資料來看,在刺皮耳屬中將白堊刺皮耳作為獨立的種是完全無疑的。
與H.cretacea相似的有H.sanctae-catharinaeMoller,二者在外形上的相似性表現在:擔子果薄,呈白粉狀,邊緣不明顯,無限型;但後者的擔子和孢子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