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元代南戲劇本,作者不詳。現存多種版本的《白兔記》,以明成化間永順堂刻本《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為最早,最接近古本原貌,不分出,見影印《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第十二冊。成化本謂此劇為“永嘉收會才人”編寫,《寒山堂曲譜•劉知遠重會白兔記》鈔本原注云:“劉唐卿改過”。劉唐卿於元至元中前後在世,有《李三娘麻地捧印》,為《白兔記》之一段,源於諸宮調《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第十一》。通行有《六十種曲》本,三十三出。劇譜徐州沙陀村在冬令祭神賽社時,社主李文奎在馬鳴王廟上供的福雞失竊,系藏身供桌下的貧漢劉知遠偷食。李文奎見劉知遠相貌堂堂,便雇他放牧,後又見他氣概有異,定能發跡,便將女兒三娘許配與劉。文奎去世以後,三娘的兄嫂欺凌知遠夫婦,先讓知遠看守六十二畝瓜園,彼處有瓜精,常在半夜食人,劉知遠奮力戰勝瓜精,並奪得頭盔衣甲和兵書寶劍。知遠不堪兄嫂欺侮,決定去投軍,臨行時向三娘表示:不發跡,不做官,不對哥嫂報仇,決不回家。知遠走後,兄嫂百般欺侮三娘,迫使她在低矮的磨房內分娩,自己咬斷臍帶,為兒子取名咬臍郎。兄嫂又要溺死幼兒,老家人竇公將咬臍郎送到并州劉知遠處。時因劉知遠屢立戰功,被長官岳勛招贅東床,岳小姐撫養咬臍郎。十六年後,咬臍郎率眾行獵,他箭中白兔,兔兒帶箭逃走,
內容說明
直追到沙陀村一口井旁,兔兒鑽入一位悽苦婦人裙下就不見了,待問明汲水婦人,覺得此婦人身世與己有關,便回家稟告父親,劉知遠告之此婦人乃是他的生母。這位已升任九州安撫使的劉知遠又去和三娘相會,互訴十六年的苦情,並要懲治兄嫂,但在三娘求情下,寬恕了大哥,處死了大嫂。《白兔記》在清代戲曲班社中為“江湖十八本”之一的常演劇目,其折子戲現今尚在各劇種中演出,如《瓜園分別》、《磨房產子》、《竇公送子》(《送子》)、《出獵回獵》、《磨房相會》等,崑曲中活躍耀在舞台上的尚有《出獵回獵》,尤為溫州崑劇常演劇目。一般認為,《白兔記》系溫州的書會才人所作,溫州崑劇的演出是對南戲的直接繼承。溫州崑劇各班所演與《六十種曲》較為相近,但壓縮較多,可在一夜之中演完。其中的折子戲如《磨房產子》、《出獵回獵》、《磨房相會》等都能單獨上演。“同福”班正旦高玉卿飾李三娘一角,觀眾莫不掩面而泣。50年代初巨輪崑劇團曾整理上演,由李魁喜飾李三娘,猶能傳承乃師衣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