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的造骨療法

Karsen Martin Karsin

紐約,科學雜誌(Science)9月1日刊中,幾位骨科專家報導,新近關於造骨的研究為探索 骨質疏鬆 和其他骨病的新療法鋪平了道路。(Science 2000;289:1501-1514)
每天,我們都依靠骨骼的穩定和強壯來活動,但事實上骨骼無時無刻都在改變。新的骨細胞時刻在取代老的骨細胞,這一過程被稱作骨的重建。隨著年齡增長,骨生長的調節會發生偏差,新骨的合成跟不上骨質的破壞或重吸收,就會導致骨質疏鬆。
體內主要有兩種細胞負責維持骨的形狀。成骨細胞合成骨,而破骨細胞破壞衰老的骨,以使新骨生長。休斯頓Baylor 醫學 院的Gerard Karsenty和同事認為,這兩種細胞都很重要,但成骨細胞是與年齡相關骨病逆轉的關鍵。Karsenty告訴記者:“在骨質疏鬆中,它是最重要的細胞,你所需的是合成骨,而不是破壞它。”
在過去的五年中,研究者發現了可使正常細胞轉化為成骨細胞的物質。對這種成骨細胞的了解,“為治療開闢了新的道路”,對成骨過程知道的越多,越容易設計出促進骨形成的藥物。
近來,Karsenty和同事發現瘦素可調節成骨細胞的生成。缺乏此種與調節體重有關激素的老鼠,較正常老鼠的骨含量大2-3倍。他解釋道,雖然瘦素不可能是唯一與骨合成有關的激素,但這項發現顯示出了激素-靶體療法增加骨量的潛力。
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華盛頓醫學院的Steven L.Teitelbaum博士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儘管破骨細胞在骨重吸收的過程中大部分作用已明了,對如何阻止骨的破壞仍所知甚少。他稱,包括雌激素,選擇性調節雌激素受體(SERMs)如雷洛昔芬(raloxifene),二磷酸鹽等幾種治療,都可延緩骨的重吸收。但是,對基因的研究,使發展出精確針對控制破骨細胞分子的藥物,變得更為容易。通過對基因工程的努力,而不是隨機地對藥物進行測試,研究人員可真正鑑定出細胞內的靶體,從而查明這些重要分子。
澳大利亞墨爾本聖文森特醫學研究機構(St. Vincents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的T. Jogn Martin博士和賓夕法尼亞州西點Merck研究實驗室的Gideon A. Rodan博士在第三篇相關文章中報導,到40歲,骨的重塑形過程開始以破骨細胞為主,骨破壞的速度大於骨形成的速度。新的治療有望恢復骨重塑形過程中兩者的平衡。已有的研究進展中包括一種OPG的蛋白質,它可抑制破骨細胞的合成與活性。注射這種蛋白質可延緩骨的丟失。但Rodan和Martin指出,這種蛋白質需大劑量的使用,可能會對其它組織產生影響。
另一種對骨質丟失有希望的治療為甲狀旁腺素。每天注射它,已被證實能改善骨質疏鬆病人的骨密度
Rodan和Martin說,一種稱作STATins的降膽固醇的藥物,可促進大鼠骨的形成。即使已上市的Statin被證明對人類骨的生長不合適,研究這類藥物的活性,仍開闢了治療上的一條新途徑。作者最後稱,基因研究上的進展有助於改進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
報告還提到,既然骨質疏鬆可能至少有部分遺傳因素,就可找出易患此病的人群,並加以預防。作者指出,基因治療可能成為治療骨質疏鬆的另一手段,識別與此病有關的基因,有助於研製相應的治療藥物。近來對骨細胞功能和骨病的病理生理學的了解,有助於這些病的新療法的發展。
Karsinty補充道,同骨生長的刺激因子一樣,有望研製出骨重吸收的抑制因子,這些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儘管我們尚不知正確方向,但我們似乎與目標越來越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