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版本一
登錦城散花樓⑴日照錦城頭, 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⑵,珠箔懸銀鉤⑶。
飛梯綠雲中⑷,極目散我憂⑸。
暮雨向 三峽⑹,春江繞雙流⑺。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版本二
登錦城散花樓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瓊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錦城散花樓:錦城為 成都的別稱,又稱錦里;散花樓,一名錦樓,為隋末蜀王 楊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區東北隅。⑵金窗、繡戶:裝飾華美的門窗。
⑶珠箔(bó):即珠簾。用珍珠綴飾的帘子。銀鉤:玉制之鉤。銀:一作“瓊”。
⑷飛梯:即高梯,指通往高處的台階。
⑸憂:一作“愁”。
⑹三峽:指長江三峽。其說不一,今以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為三峽,在四川奉節至湖北宜昌之間。
⑺雙流:縣名。屬成都府,因以縣在二江( 鄲江、 流江)之間,故得名雙流,即今 四川省雙流縣。
白話譯文
紅日高照 錦官城頭,朝霞把散花樓染得光彩奪目。樓上的窗欞閃耀著金色光輝,門上的彩繪像錦繡一樣美麗。珍珠串成的門帘懸掛在銀色的簾鉤上,凌雲欲飛的樓梯升起在碧綠的樹叢中。站在樓頭,放眼四望,一切憂愁憤懣的情緒都一掃而空了。昏暗的暮雨瀟瀟飄向三峽,滿江的春水環繞著雙流城。今天我來此登樓而望,簡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遊覽。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創作的詩歌之一。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有兩種說法: 詹福瑞、 劉崇德、 葛景春等認為此詩作於 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時; 裴斐《李白年譜簡編》則認為此詩是李白在開元十年(722年)重遊成都時所作。作品鑑賞
全詩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樓更顯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高梯入雲,樓接霄漢,氣象雄偉。詩人極目雲天,心曠神怡,因而留連忘返。遙看瀟瀟暮雨飄灑向三峽,俯視春江繞城,景物盡收眼底。散花樓的美景竟然使詩人陶醉了。在此之後,詩人就要東行,前往三峽了。此時登樓竟如在九天雲霄之上遊玩。詩人沒有描寫散花樓的建築規模、營造特點、位置與布局等,而是通過金窗、繡戶、珠箔、銀鉤、飛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態的變化和輝映,顯現出散花樓的高雅別致,宏偉壯觀。“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這兩句詩對仗修辭手法的運用,把初日臨照下的錦城散花樓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全詩僅有這兩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這兩句,此詩就相當於一首 五言律詩了。而這兩句在詩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詩眼”。前句的意象構成一幅十分鮮明的畫面,後句寫出了詩人的快意之感,這兩句初步顯示了李白極端誇張筆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則是再次抒發登樓的愉悅之情。
綜觀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合自然。不僅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雖屬年少之作,已經顯示了李白的詩歌天才, 大手筆已見端倪,不是人盡能為之的。當時蘇梃就稱讚李白有雛鳳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