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

詩歌情景相生,輾轉入深,又借頂真格聯結上下章,藉其纏綿迴環的音聲加強抒情效果,也同於曹詩,而語言之於古拙之中見淳厚,如前析起句然,更可見仿效之跡。然而正如謝客學曹諸詩都並非邯鄲學步一樣,此詩之於《贈白馬王彪》也有所創新。虛實詳略的安排是此詩較曹詩精嚴的又一表現。曹詩七章,景物描寫與抒情有所交叉,但並非每章如此,後半幾乎全為抒情,而此詩四章,每章情景互轉,兩相比較可見曹之有所交叉並非有意安排,而謝之情景互轉注重人工經營,但是其情景的位置富於變化,轉換十分自然,可見到了錘鍊精工的境地。篇中第三節的憶舊共增新愁一節尤可尋味,反反覆覆,是詩中之尤詳者,但詳中有略,並不鋪寫舊遊景況,只在感情的交戰上做足文章,令人讀來就有迴腸盪氣之感,如果加以鋪陳,則必轉移全詩主線,就會滯澀而累贅了。這種略中詳,詳中略,較之曹詩之取材也更可見匠心作用。

作品信息

【名稱】《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

謝靈運像謝靈運像

【年代】南朝宋

【作者】謝靈運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

杪秋尋遠山,山遠行不近。與子別山阿,含酸赴修畛。

中流袂就判,欲去情不忍。顧望脰未悁,汀曲舟已隱。

隱汀絕望舟,騖棹逐驚流。欲抑一生歡,並奔千里游。

日落當棲薄,系纜臨江樓。豈惟夕情斂,憶爾共淹留。

淹留昔時歡,復增今日嘆。茲情已分慮,況乃協悲端

秋泉鳴北澗,哀猿響南巒。戚戚新別心,淒淒久念攢。

攢念攻別心,旦發清溪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儻遇浮丘公,長絕子徽音。

作品鑑賞

公元428年(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五年),謝靈運因文帝示意,上表陳疾,再次東歸會稽故里。當初文帝登基,誅殺靈運宿敵徐羨之等,謝客曾滿懷希望,就任秘書監丞,與修《晉書》。但宋帝所賞識謝靈運者,不過是他的族望與文才,實際上對他卻心存疑忌,因而可以“慷慨”地稱譽靈運的詩書為“二寶”,但卻並不予以高位實權,靈運意殊不平,曠政遊行,默示抗議,終於引來了這第二次的放歸——貶逐。這次打擊,較之前番外放永嘉更為沉重,絕望之餘則更趨放蕩,《宋書》本傳記“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造幽竣,岩障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縱情山水,放蕩形骸,其實是內心幽憤外在的變態宣洩。這一點,唐人白居易看得最徹底。“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志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逸韻偕奇趣”(《讀謝靈運詩》)。放蕩越甚,幽憤越深,一旦與知己相對時,就會表現出加倍的沉痛與熱切,此詩正可見出謝客放蕩之下的廬山真面目。

詩題中涉及三人。謝惠連,靈運族侄,才悟絕倫,《謝氏家錄》曾記靈運與之相對,輒得佳句。傳誦千古的“池塘生春草”句,相傳就是久思不諧,夢見惠連而得之。羊為羊璿之,何即何長瑜。早在初次歸隱時何長瑜即與靈運交好而蒙賞譽。此次再隱,靈運與三者並穎川荀雍,“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本傳》),後人則稱為“謝客四友”。題中“臨海”,即今浙江天台,在會稽西南,為道教洞天。彊中,當即今浙江嵊縣罅山下之彊口,位於會稽與臨海之間。題意為,將遠登臨海的尖山,由彊中初發而作此詩贈堂弟惠連,惠連如見羊璿之、何長瑜,可請二人一起和作。注家每以題中“臨海”一名而謂詩當作於《宋書》本傳所說“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時。然而傳所記為陸行,詩所敘為水行,故當作於此前。《宋書》記謝何相交在初隱時,而與羊璿之交在再隱後,詩題羊何並題,則定此詩作於再隱後,開山前大抵不差。靈運在嵊有石壁精舍,為其南居,所以此詩實由南居啟行後作,很可能是歷游嵊縣諸勝後,初發遠涉海嶠之想。

全詩三十二句,八句一層,凡四層。

第一層寫遠遊別弟,兩情依依之狀。起二句切題面“登臨海嶠”,並點明時令。深秋往尋遠山,“山遠行不近”,看似語意重複,細味之可感到詩人矛盾的心情,尋游之興固佳,然而想起行程遙遠又不禁愁從中來。“與子別山阿”兩句點題面“初發彊中”,且以“含酸赴修畛”,將遊興與愁別的矛盾側注到愁別中來。離情是如此的深重,往時攜手聯袂,今日中流分別,情懷依依,舟已行而人猶引頸相望,奈何舟行太速,頸猶未酸,行舟已隱沒在曲屈的汀州之中了。

第二層寫驚流泛棹,日落棲泊,但離思無時或去,往事都來心頭。前二句筆分兩面,“隱汀絕望舟”為送者構想;從弟一定還佇立江岸,望斷去舟;然而行者則已“騖棹逐驚流”(騖棹,急速行進的船),在駭浪驚濤中心潮起伏了。三四句合二為一,用《列子》中公孫朝“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語,說的是:真想把一生的歡樂合在一起,與從弟並作這一次的千里之游。這是承上兩相遙望而來很自然的想法(舊註解為“欲抑平生相與之歡,而獨為遠遊”,誤甚。既未明上下各二句的離合關係,又分明忽略了“並”字),但是分別已成事實,並游之想徒為子虛。千里獨行,愁思中不覺已夕陽西下,當是泊舟棲息之時了。尋尋覓覓,詩人終於停舟系纜在臨江樓下。偏偏選中此地泊舟的理由,不僅是因為黃昏當息,更因為此地曾與從弟等同來共游,故地獨棲,回憶當時的情景,也是稍紓離思,慰情聊勝無的辦法。

第三層承上申足別恨。憶昔本為消愁,但結果舊日共游之歡樂反而映現出今日獨行的悲苦,舊歡轉成新愁,不禁嘆息頻頻。這種無可排遣的愁懷本已使人勞心焦思,更何況又逢這啟人悲怨的深秋。耳畔只聽得,秋泉活活,哀猿嗷嗷,悲愁斷腸的秋聲,瀰漫在夾江兩岸。聞此,戚戚新別之心,更引動了舊事萬千,都來心頭。

第四層,力圖從悲苦中振起,擬想舟至剡中登游尋仙的情景以自遣。詩人不堪新愁舊悲轉相交煎的心情,就計算起行程,明日從鬼谷子修行的清溪出發,傍晚就可到達浙東名勝剡中,而後日清晨就可攀登“勢拔五嶽掩赤城”的天姥山了。一旦在高出塵囂的雲霓中徜徉,歸期就將不復計慮。也許此游有幸遇到接引漢代王子喬到嵩山為仙的古仙人浮丘公吧,那么就更要與從弟永遠分手了。全詩在遠遊成仙的遐想中結束,又仍含蘊著對從弟的懷戀,正與開頭遠行惜別首尾呼應。複雜的情思,是喜還是悲,是喜為主還是悲為要,恐怕詩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而讀者則不妨見仁見智,去慢慢品咂。

不難看出,此詩體制酷學曹植的名篇《贈白馬王彪》。彪為植之異母弟,此詩則贈從弟惠連。二人都受傾軋,無法在朝廷存身,而作遠遊,靈運曾謂天下之才共一石,曹植得八斗,自己得一斗,餘一斗,天下人共分之。而由此詩可見,靈運之心祈陳思,不唯在仰其才,更在於可引為同病相憐的隔代知音。其“憤而成篇”(《贈白馬王彪》序)的歌唱,又一次證明了鍾嶸所說謝詩“共源出於陳思”,洵為慧眼獨具。

詩歌情景相生,輾轉入深,又借頂真格聯結上下章,藉其纏綿迴環的音聲加強抒情效果,也同於曹詩,而語言之於古拙之中見淳厚,如前析起句然,更可見仿效之跡。然而正如謝客學曹諸詩都並非邯鄲學步一樣,此詩之於《贈白馬王彪》也有所創新。

二詩都轉韻,曹詩都押平聲韻,謝詩則平仄韻互轉,在音聲的揚抑變化中,更見掩抑之情,這種韻法,成為後世轉韻五古的典型韻式。

謝詩的構思與間架也更趨複雜。從所要表達的情意看,《贈白馬王彪》是較單純的骨肉相殘,宗臣去國之思,悲憤蒼涼。而此詩則合遠遊的佳興與離別的悲苦於一體,離愁中還更暗蘊外貶的牢愁。要將這些複雜的情思揉於一詩,其結構勢必不能如曹植那樣一線單衍,而運用了前析由遊興與行愁並起,再側注於行愁,反覆剴陳,更由愁中所見秋景折到遐想遊興,最後“儻遇浮丘公,長絕子徽音”兩句,雙收回應,詩思就如游龍行空,夭蜷連蜷,在深曲中見慷慨之情,較之建安詩,更耐咀嚼。

虛實詳略的安排是此詩較曹詩精嚴的又一表現。曹詩七章,景物描寫與抒情有所交叉,但並非每章如此,後半幾乎全為抒情,而此詩四章,每章情景互轉,兩相比較可見曹之有所交叉並非有意安排,而謝之情景互轉注重人工經營,但是其情景的位置富於變化,轉換十分自然,可見到了錘鍊精工的境地。篇中第三節的憶舊共增新愁一節尤可尋味,反反覆覆,是詩中之尤詳者,但詳中有略,並不鋪寫舊遊景況,只在感情的交戰上做足文章,令人讀來就有迴腸盪氣之感,如果加以鋪陳,則必轉移全詩主線,就會滯澀而累贅了。這種略中詳,詳中略,較之曹詩之取材也更可見匠心作用。

曹植與謝客都以高才疏放見稱,而其實又都是情感充沛而又深蘊之人,當其與親友相對時,卸去了放誕的外衣,而以赤子之心相向,長歌當哭,其感情其實熱得燙人。這也是中國士大夫的一種典型吧。

作者簡介

謝靈運 (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