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養地理

療養地理

研究具有一定療養能力的自然環境因素的地域分異、醫學地理評價和療養區的領域,又稱醫療地理。一般所講的療養能力是指具有醫療作用的氣候條件、礦泉、礦泥、地下熱水等自然環境因素對治療疾病或改善健康狀況的作用程度。

正文

 
具有療養能力的自然環境因素(亦稱自然療養資源)主要受生物、氣候、地質構造、岩石特性和地球化學過程的影響和制約。如礦泉和地下熱水主要分布在與火山活動、斷層構造等有關的地區。根據礦泉水的化學成分和治療疾病的性能,建立起各種類型的礦泉療養區,分別對皮膚病胃炎等疾病進行治療。醫療氣候在各種生物氣候帶都有分布,是指人們利用各種氣象要素的周期變化,如適宜的光照度氣溫氣壓濕度,特別是新鮮空氣中負離子作用,使人體產生一系列良性反應,從而增進人體健康。
人類有關療養地理的記載很早。公元前 4世紀希波克拉底曾指出“海水和鹽水的治療性能”。中國在《山海經》中已有溫泉的記載,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飲泉治病的闡述。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按照水溫和化學成分,將泉水劃分為溫、冷、熱、苦、甘泉等幾大類型,同時指出各種礦泉水治療不同疾病的方法。但是,療養地理的系統研究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的。配圖

療養地理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