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是指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特點是初起局部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灼熱,腫塊邊界不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基本相同。
病因
多因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侵襲少陽陽明之絡,蘊結於頸側而發;亦有因乳蛾、口疳、齲齒或頭面癤腫等感染毒邪而誘發者。
病機
1. 風熱痰毒 痰毒之邪,蘊結於頸側,阻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運行受阻而成腫塊。
2. 肝胃火毒 肝胃火毒挾痰上攻,循經蘊結於頸部,故腫勢散漫,硬結疼痛。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見於兒童。常生於頸部兩側,但頜下、耳後、頦下等處也可發生。
2.初起患部結塊,形如雞卵,白腫,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約經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膿,此時結塊處皮色發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米樣,按之中軟而有波動感。潰後流膿黃白稠厚,腫消痛減,約10天左右癒合。
3.本病多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症狀,如惡寒、發熱、頭痛、口乾、便秘、尿赤等。
病證鑑別
1.痄腮 多發於腮部,常雙側發病;色白漫腫,酸脹少痛;不會化膿,7—10天消退;有傳染性。
2.擧核 本病為慢性頸部淋巴結炎。雖多由頭面瘡癤、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結核腫形較小,推之活動;一般不會化膿;無全身症狀。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從未成膿、成膿來辯證。未成膿表現為患部結塊,形如雞卵,白腫,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成膿表現為此時結塊處皮色發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米樣,按之中軟而有波動感。
治療原則
本病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輔以外治法。實證給予散風清熱利濕,合營消腫。膿成給予切口排膿。
證治分類
1. 風熱痰毒
證候:頸側或耳下、缺盆處白腫、熱、痛,疼痛牽引肩部及上臂,腫塊形如雞卵,活動度差;伴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腫塊堅硬,加玄參、赤芍、花粉清熱消腫。
常用藥: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2. 肝胃火毒
證候:頸部白腫(或紅腫)、熱、痛,腫勢散漫,連及前頸、後項或耳下,硬結疼痛;伴高熱,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消腫。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川黃連、黃芩、甘草、桔梗、元參、荊芥穗、防風、升麻、薄荷葉、連翹(去心)、馬勃、白僵蠶、蟬退殼、牛蒡子(炒)、柴胡、炒山梔、生大黃、芒消(提淨)。
其他療法
外治法:膿成則切開排膿,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外蓋金黃膏或紅油膏。膿盡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原發病。
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博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