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ǐsāiㄆㄧˇㄙㄞ
解釋
鬱結,阻滯不通。宋史堪《史載之方·為醫總論》:“故善為醫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忽隔絕痞塞不通,忽空虛微弱失守,可針可灸,可下可汗。”《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集注引喻昌曰:“痞硬者,正虛邪實,中成滯礙,痞塞而不通也。”
pǐsāiㄆㄧˇㄙㄞ
鬱結,阻滯不通。宋史堪《史載之方·為醫總論》:“故善為醫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忽隔絕痞塞不通,忽空虛微弱失守,可針可灸,可下可汗。”《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集注引喻昌曰:“痞硬者,正虛邪實,中成滯礙,痞塞而不通也。”
痞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pǐ,釋義為,在中醫上是指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有的僅有脹滿的感覺,稱“痞塊”、“痞積”。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相關詞語 古籍解釋痞滿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症的病證。以自覺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點。臨床表現與西醫學的慢性胃...
病因病機 診斷依據 治療原則 辨證施治 預後轉歸胸痞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
解釋 出處痞氣是指脘腹部有狀如復杯痞塊的疾病。 ①指脾積。出《難經·五十四難》:“指脘腹部有狀如復杯的痞塊。《濟生方》卷四:“痞氣之狀,留於胃脘,大如復杯,痞塞不...
語義痞症是指胸腹部脹悶不適而外無硬結之形的症狀。多因、飲食不化、氣鬱痰凝、脾胃虛弱,導致健運無力、升降失常而成。治療時宜消補兼施。如用枳實消痞丸等治療。
治療藥物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望無脹大。且常伴有胸膈滿悶。得食則脹,噯氣則舒。多為慢性起病。
心下痞滿是中醫證名,是指胸脘部痞塞脹滿的症候。
介紹沉香消痞丸,中醫藥方,用於心腹疼痛,兩脅脹滿,不思飲食。
方劑1 方劑2 方劑3由太子參,麥門冬等組成的藥方,有養陰益胃,清中消痞的功效。
組成 功能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