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來自南京,你來自蘭州 她來自岳陽…… 長江獻血,黃河獻血,洞庭湖也在獻血……陽光是C型的,愛也如此! 陽光適宜於每一個人。獻出陽光把燦爛留給自己!
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都行動起來,各行各業部行動起來,獻血、捐款、捐物,為抗震枚災作出貢獻。我們中國文聯出版社也在為此盡心盡力。特意策劃了《散文悅讀季》叢書,作為本社向災區人民獻愛心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書為其中之一的《疲憊的都市人》。 我們相信,文化也是一種血液,文學也是一種陽光。
當您擁有這本散文的時候,您已同季羨林、馮驥才、王安憶、畢淑敏等作家一起向災區捐獻了0.29元。
內容簡介
王安憶是上海作家中一個獨特的存在,她把生活在上海作為一種幸運。王安憶說:“文學精神對一個城市很重要,文學會提高一個城市的格調。”也許正因為如此,王安憶的散文多以上海的經歷、樂趣、讀書與寫作為主體意識,賦諸於筆下。
王安憶的文學追求是“徹底”的追問到底,這裡不僅有令人悲觀的“現實主義”,更有給人以力量、信念的“浪漫主義”。
本書為其散文作品集《疲憊的都市人》。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生,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7年開始寫作,,1987年任上海作協專業作家,1989年任上海作協副主席,2001年起任上海作協主席,2006年起任中國作協副主席。
迄今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遍地梟雄》、《啟蒙時代》,中篇小說《小鮑莊》,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等。其中《長恨歌》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中國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首屆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世界華文文學大獎——花蹤獎,並出版英文版、法文版;《啟蒙時代》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傑出作家獎等等。
曾以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身份到訪過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德國漢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
目錄
第一輯 關於家庭
關於家庭
兒童玩具
我的大舅舅
溯母親足跡向浙西
話說父親王嘯平
關於家務
男子漢成人
一個孩子和幾個大人
家有傳奇
第二輯 歲月是條河
歲月是條河
我的老師們
那年我們十二歲
憂鬱的春天
茜紗窗下
女性的臉
遍地流火
風箏
中秋
花匠
我的業餘生活
杏茶
夕照
指路的小孩
第三輯 城市無故事
城市無故事
上海與北京
疲憊的都市人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遍地民工
泰康路1958
“圍城”
廢都
台北的街
台灣的好看
歸去來兮
第四輯 市井之趣
市井之趣
上海的吃及其他
海上的繁華
服裝一二三
上海的女性
街景
夜走同安
戶內與戶外
綠崇明
小范
香港人
評《目迷·耽美——愛戀無聲》
香港的說夢人
嶺南大學
手藝人
第五輯 讀書筆記
事實和詮釋
大陸台灣小說語言比較
凡俗的趣味
殘酷的寫實——重讀《包法利夫人》
人間的疾苦——讀《鄉村診所》
遙想手工業時代
精誠石開
地母的精神
吞書長大
書摘
第一輯 關於家庭
關於家庭
再不會忘記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的那一個有關婚姻的絕妙的比喻:有如圍城,城裡的想衝出來,城外的則想衝進去。道理是誰也通透,卻是誰也無法放棄攻城,而後再放棄對突圍的戰戰兢兢的遐想。婚姻與家庭猶如上帝創世時便設下的一個圈套,幾乎無人可逃脫得了。如何建設一個幸福的由婚姻聯系的家庭,幾乎是一個最深刻的哲學問題,同時又是一個最淺顯的常識問題,頂古老,又頂新鮮。每個人談起這題目,都是興致勃勃,津津樂道,各有各的理論。理論都很偉大而雄辯。而所有這些偉大而雄辯的理論都是同樣的,無一例外的於事無補,無法給予任何一個困擾的家庭半些援助,而真正的名符其實的幸福起來。到頭來,還須各人回到家中,付以切實瑣細的努力。明知如此,我卻依然還想參加進這一個古老又現代的討論,這討論猶如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堅固的謎語,吸引了我們。我也無切身的成功的經驗可為我的論題提供論據與例證,因我們的生活尚未結束,尚在一日一日地發展與進行,誰也無法定下輸贏勝負,好比是比賽在中場,或者棋到中盤。我只以我的空洞的理論參加這討論,均是嚴肅的廢話。
我想,這一個居住偌多人物的偌大的世界,對無數人以無數條途徑所追求與嚮往的美妙境界只給予了一個名稱,便是“幸福”。在這一個唯一的辭彙裡面,便不可不包括了無數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含義。因此,“幸福”是一個沒有定義的名詞,因它無定義,於是關於“它是什麼”的討論,也是同樣的久遠。在各民族的民間故事裡,幾乎都有著關於幸福的解釋的那一類。幸福是什麼?我也參加過許多討論者的行列,試圖給予它一個定義,我以為“幸福”的定義應是“快樂”。幸福與快樂,幾乎已是同義詞,卻也有著隱約的區別。幸福是客觀意義上的快樂,快樂則僅僅是主觀的,感覺的,並且,尤其是自我感覺的。所以,我的意思便是,幸福就是自己覺得幸福。
也許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後了的大白話,而我卻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並非為了自己的感覺,而是為了他人的觀瞻而建設自己的人生與生活。因而窺察別人的生活與家庭,便成了我們生活的另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好像就是以這兩個部分組成的:一是生活給人看,二是看別人生活。我們同情別人生活不幸而自覺著了幸福,我們評價著別人的是非長短而深覺自己又高尚又美好。於是,我們也無法不提高了警惕地想到,人家將對我們的生活怎么說。這是一個極大的困擾,幾乎困擾了我們整整一生,甚至代代相傳的幾生。我們無法解脫這個困擾,無法摒除這個顧慮。我們好像是生來便負了這困擾與顧慮,我們很沉重,無法輕裝上陣。為了這個困擾與顧慮,我們自己的感覺反倒下降,反倒被我們自己忽略。我們心裡充滿了奇特的自尊與自卑。別人的目光對於我們是那么的重要,使我們不安,如得不到公眾的承認與肯定,我們再幸福也不幸福了,我們再快樂也不快樂了。我們自己無法證明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無法由我們自己驗明。我們沒有自信。
人類越來越聰明,於己的研究日益深入,生活越來越豐富,達到彼岸的道路日益增多而拓寬。可供作出多種的選擇。我們卻依然為別人的目光所困,依然須憑靠別人的評判,沒有這評判,我們便覺空落落,茫茫然,不知所措。假如一個很醜的人與一個很美的人結合,假如一個很富的人與一個很窮的人結合,假如一個著名的人與一個平凡的人結合,人們便以種種的猜測與嘆息去圍剿他們,流露出一個講究實際的民族的實事求是的樸素思想;而當他們終於抵擋不住而屈服,不分離便對不住眾人似的終於分離,那么,便會有更洶湧澎湃的猜測與嘆息接踵而來,表達出一個尊重情感的民族的富有修養的道德精神。他們左不是,右不是,橫豎都是局外人的真理。局外人似乎比當事人更明理,更正確。明明是那兩個人的事情,卻要由那兩個人以外的所有人來評價,所有的人都比兩位當事人更有權利表態,且又有美麗而練達的詩作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有人通達了婚姻的幸與不幸,或是由於自身失敗了的愛情,或是由於目睹了別人的失敗,抑或僅僅出自於淡泊寧和的天性,而抱著獨身的不是主義的主義。她(他)本來生活得很快樂,可是所有人卻都在為她不安,憐憫她,同情她,嘖嘖地嘆息,古道熱心地打擾她,終於使得她惶惑起來,對自己的生活與心情產生懷疑與動搖。我們這才平靜下來。所有人中,包括最最熱心腸的在內,都不會想到,要去幫助她建設她獨有的那一個家庭,比如,也分給她一間房子,因她一個人也與兩個人一樣的需要一個可安置她私有的財富,物質的,或者精神的,那么一個安全而安靜的地方。比如,也給她評一個五好家庭,因她(他)生活得快樂,不損人利己,不妨礙別人,而工作得努力又見效。我們自己早已透徹了。卻偏偏、獨獨不讓她也透徹。我們非要斷定她是不幸的,倒霉的。我們無法尊重她的家庭,我們早已將她否決掉了,我們否決了她然後再來恩賜我們的同情,而他們又常常是很不堅強的,常常為之所動。並且,他們覺著如自己再固執下去便要辜負了大家,他們好像是為了不辜負大家而改變生活,他們肩上負了對大家的責任和義務似的。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都負了大家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向大家負責的生活,獨獨忽略了為自己而負責。
因為我們是那么關切別人的生活,要從別人的生活中找出例證,參照與證實我們自己的生活;於是我們便也須為別人的觀瞻而生活,極力要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成功的參照性。我們互相窺探著,互相關切著,互相為了對方建設家庭。久而久之,幸福這一個字眼便叫我們所有的人都覺得虛無縹緲不定。我們要從別人的態度中去尋找幸福,而我們又一無左右別人的力量,於是,我們便永遠被動了。我們被動著生活,尋找幸福,我們常常尋找不著,因我們出發時就迷了路。而我們本應是自己覺得幸福便是真正的幸福的。我們本應摒除了一切沉重的雜念,潛心潛意地尋找快樂的人生,建設快樂的家庭。當然,我們很難將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理想完全徹底地還原成樸素的原形,因我們生活在一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上萬年上億年的世界與人類之中,我們只可能在這個已經失了樸素的嘈雜的紛亂的人世上,盡力使我們的感覺少受凌辱,少遭謬誤。
說到此,我依然無法回答這一個永遠的問題——如何建設幸福的家庭。我只可說,為了順利地解答這艱難的問題,我們要儘可能卸下負荷,輕裝上陣。因我們已陷入了圈套,切不可再自找額外的煩惱,格外的自我糾纏,而“越陷越深”。
兒童玩具
從小,我就是個動作笨拙的孩子。兒童樂園裡的各項器械,我都難以勝任。鞦韆盪不起來,水車也踩不起來,蹺蹺板,一定要對方是個老手,借他的力才可一起一落,滑梯呢,對我又總是危險的,弄不好就會來個倒栽蔥。而且,我很快就超過了兒童樂園所規定的身高,不再允許在器械上玩耍。所以,我記憶中,樂園裡的遊戲總是沒我的份。但是,不要緊,我有我的樂子,那就是兒童樂園裡的沙坑。
那時候,每個兒童樂園裡,除了必備的器械以外,都設有幾個大沙坑,圍滿玩沙子的孩子們。去公園的孩子,大都備有一副玩沙子的工具:一個小鉛桶和一把小鐵鏟。沙坑裡的沙子都是經過篩洗的,黃黃的,細細的,並且一粒一粒很均勻。它在我們的小手裡,可變成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它可以是小姑娘過家家的碗盞里的美餐,它可以是男孩子們的戰壕和城堡。最無想像力的孩子,至少也可以堆積一座小山包,山頭上插一根掃帚苗做旗幟,或者反過來,挖一個大坑,中間蓄上水做一個湖泊。或者,它什麼也不做,只是從手心和手指縫裡淌過去,手像魚一樣遊動在其中的,細膩、鬆軟、流暢的摩擦。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兒童樂園裡的沙坑漸漸荒涼,它們積起了塵土,原先的金黃色變成了灰白。然後,它們又被踩平踏實,成了一個乾涸的土坑。最後,乾脆連同兒童樂園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或者小型的遊樂場。過山車、大轉盤、宇宙飛船,名目各異,玩法一律是坐上去,固定好,然後飛轉,疾駛,發出陣陣尖聲銳叫,便完了。
那時候,南京路與黃河路交接的路口上,有一幢三層高的玩具大樓,是星期天裡,父母經常帶我們光顧的地方。印象中,整個三樓都是娃娃櫃檯,各式衣裙的娃娃排列在玻璃櫥里,看上去真是五彩繽紛。這時候的娃娃樣式基本一致,陶土製的臉和四肢,塗著鮮艷的肉色,輪廓和眉眼都很俊俏,身體是塞了木屑的布袋製成。頭戴荷葉邊的花帽子,身著連衣裙。彼此間的區別主要是形狀的大小,衣裙的樣式顏色以及華麗的程度。其時,還沒有塑膠,娃娃的形象多少有些呆板,衣裙是縫製在身上的,不能脫卸,可這卻一點不妨礙我們對它們的信賴,信賴它們的真實性。每個女孩子似乎都至少要有一個娃娃,它是我們的忠實的朋友和玩伴。
當時有一種賽璐璐的娃娃,造形很寫實,形狀幾乎和一個真實的嬰兒一般大,裸著身體,可給它穿自製的衣服、鞋襪。可是我的父親一直記得,他小時候在南洋時,看見過一個女孩子將賽璐璐娃娃系在背上,學習那些勞作的閩南婦女的模樣,一個調皮的男孩惡作劇地,用火柴點著了娃娃,結果是女孩和娃娃同歸於盡,葬身火海。因而,我們對賽璐璐娃娃始終懷著恐懼的心情。再加它通體都是一種透明的肉色,眉眼只有輪廓,卻不著色,就好像是一個胚胎,這也叫人心生恐懼,所以,我們從來也沒有嚮往過這種娃娃。
後來,我和姐姐得到過一對麗人娃娃,一男一女。它們的形象非常逼真,女孩梳了髮辮,不是畫在頭顱上的,而是真正的毛髮編織而成,打著蝴蝶結。在它們比例合適的身體上,穿著綢緞的中式衣褲,衣襟上打著纖巧的盤紐,還有精緻的滾邊。尤其是足上的一雙鞋,是正經納了底,鞝了幫,鞋口也滾了邊,裡面是一雙細白紗襪。它們雖是娃娃,看上去卻似乎比我們更年長,它們更像是舞台上的一對供觀賞的演員,不怎么適合做玩伴的。在最初的驚喜過去之後,它們便被我們打入了冷宮。我們玩得最持久的是一個漆皮娃娃,是我姐姐生日時得到的。許多娃娃都不記得了,唯獨這個,記憶深刻。它穿著大紅的連衣褲和帽子,衣褲帽子全都是畫上去的。它的頭很大,肚子也很大,額頭和臉頰鼓鼓的。它要比一般娃娃都要肥碩一些,也不像一般娃娃那么脂粉氣重,它有些憨,還有些愣,總之,它頗像一個真正的小孩。抱在懷裡,滿滿的一抱。我姐姐整天抱著它,像個小媽媽似的,給它裹著各種衣被。後來,我姐姐生了個男孩,我總覺得這個男孩與那個漆皮娃娃非常相似,也是大腦袋,額頭臉頰鼓鼓的。
這時節,電動玩具出場了。我以為,電動玩具是兒童玩具走上末路的開始,它將玩耍的一系列過程都替代,或者說剝奪了。我最先得到的電動玩具是一輛小汽車,裝上兩節電池,便可行駛,並且鳴響喇叭。它和真的汽車一樣有著車燈,向前行駛亮前燈,一旦遇障礙物倒退,則亮尾燈。它還會自動轉彎,左邊遇障礙物朝右轉,右邊遇則朝左轉。它當然是稀罕的,是我向小夥伴炫耀的寶貝。但內心裡,我對它並沒有興趣,我寧可玩我原先的一輛木頭卡車。它的樣子笨笨的,可是非常結實。它有著四個大木輪子,車斗也很寬大。我和姐姐各有一輛,她是紅的,我是綠的。我以為,父母實際上在心理準備我是一個男孩,所以總是分配給姐姐紅的,而我是綠的。在裝束上,姐姐留長髮,我則是短髮。這輛卡車沒有任何機械裝置,我就在車頭上拴一根繩子,拖著走。車斗里坐了我的娃娃,以及它的被子、碗盞,還有一些供我自己享用的糖果餅乾,然後,就可上外婆家了。
那種機械裝置的玩具,其實也是單調的。有一次,爸爸帶我去方才說的那家玩具大樓買玩具。他為我買了一個蓮花里的芭蕾舞女,就是說,一朵合攏的蓮花苞,一推手柄,蓮花便旋轉著盛開了,裡面是一個立著足尖跳舞的女演員。還買了一個翻跟頭的猴子。我爸爸給我們買玩具,不如說是給他自己買玩具,是出於他的喜好。曾有一次,他給我買了一隻會喝水的小鴨子。這鴨子身上有一個循環的裝置,可不停地低頭喝水,水呢,從嘴裡進去,再流入杯中,永遠喝個沒完。他大感驚訝,讚嘆不已,立即又去買了一隻,讓它們面對面立著,一個起一個落地從一個冰淇淋杯中汲水喝。而我看不多久便覺索然,它們喝得再棒我也插不進手去,終是個旁觀者。這一天的情形也大致相同。買了玩具,我們又去對面的著名粵菜館新亞飯店吃飯。一邊等著上菜,一邊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紙盒,坐在座旁的地板上玩了起來。那猴子噼里啪啦地翻著跟頭,從這頭翻到那頭,掄眷圓場。沒等一圈發條走完,我已經膩了,走了開去,剩下爸爸和飯店裡跑堂的,背著手饒有興趣地欣賞著。
這時節,玩具做得越發精緻了。記得有一套小家具,全是木製的,大櫥就像火柴盒大小,櫥門可關闔,五斗櫥的抽屜均可推拉,每一關節,都細緻地打著榫頭,嚴絲密縫。還有一副小餐具,其中的一把筷子竟是真正的漆筷,頭和梢是橘紅色的,中間則是黑底盤絲花。但這些說是玩具,更像是工藝品。看起來很好,卻沒有什麼玩頭,你能拿它做什麼?
許多好玩的玩具都是簡單的,比如積木,是我永遠玩不膩的。還有遊戲棒,它也有著奇異的吸引力。從錯綜交疊的遊戲棒中,單獨抽出一根,不能觸動其他,無疑是個挑戰。要求你鎮靜、穩定、靈巧,並且要有準確的判斷力,判斷哪一根遊戲棒雖然處境複雜,可其實卻是互不干擾的一根,或者正反過來,某一根看上去與周遭不怎么相干,其實卻是唇齒相依,一枝動百枝搖。還有萬花筒,它隨著手的輕輕轉動變幻出無窮無盡、永不重複的圖案,這一刻無法預測下一刻。從一個小眼裡望進去的,竟是那樣一個絢麗的世界。後來,萬花筒里的碎玻璃被塑膠片取代了,這世界便大大遜色,不再有那么金碧輝煌的亮色。塑膠片不僅沒有碎玻璃的晶瑩,也沒有碎玻璃的多棱面,那種交相輝映的燦爛便消失殆盡。塑膠工業的誕生其實是極大地損傷了兒童玩具,它似乎有著摹仿一切的性能,事實上,卻是以歪曲本質為代價的。萬花筒就是一個明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