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拉丁名: Thais clavigera Kuster),俗稱辣玻螺、辣螺,腹足綱、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廣溫性底棲貝類。分布在潮間帶岩石間,一般食用品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拉丁名:Thais clavigera Kuster

title title

英文名:dog whelk, rock whelk

俗名:辣螺

綱目:骨螺科

介紹:疣荔枝螺俗稱辣玻螺、辣螺。腹足綱、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廣溫性底棲貝類。 貝殼小型,呈紡錘形,殼質堅厚。一般殼高2~3厘米。螺層約6層,疣狀突起的有5列。整個殼面密布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線。殼表面為灰綠色和黃褐色,常雜以白色條紋。殼內面黃白色,外唇內側黑紫色。海岸均有分布,為岩相潮間帶最習見螺類之一。以藤壺、雙殼貝類為食。

形態特徵

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貝殼呈卵圓形, 殼小較堅厚,殼高大於殼寬。螺層約6層,縫 合線淺。殼頂尖。螺鏇部低於體螺層,體螺 層中部較膨大,基部較尖細。各螺層中部有 1環列明顯的疣狀凸起,體螺層上有5列疣 狀凸起,上方2列粗強。殼面密布細的螺肋 和生長紋。殼面灰綠色或黃褐色。殼口卵圓 形。前溝短。外唇薄,邊緣肋紋明顯,內唇光滑。殼內面淡黃色,有黑色或褐色大塊斑。 厴角質,棕褐色。

生活習性

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棲息於潮間帶中下區的岩 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離移動,喜群 集生活。主要食物為牡蠣。雌雄異體,體內 受精。2齡可達性成熟。生殖期7月。我國沿 海均有分布,黃海、渤海數量多。落潮後常 手工零星采捕。可鮮食,稍有辣味。一般食 用品種。

藥用價值

【藥用來源】骨螺科動物疣荔枝螺ThaisclavageraKüster的貝殼。

【性狀鑑別要點】略呈橢圓形,高2.5~3.5cm,寬1.6~2.1cm。表面灰綠色或黃褐色,常具白色縱條紋,有鏇形疣狀突起5列,上方第1、2列最粗強,每列多為11個。殼口卵圓形,前溝呈缺刻狀(圖38)。

【功效】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分布範圍

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中國沿海均有分布,黃海、渤海數量多。幾乎廣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區。

日本一種海螺消失

消失

2013年3月27日,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和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宣布,在靠近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範圍內,一種名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不見了蹤影。

原因

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研究負責人堀口敏宏指出:“疣荔枝螺從某個地區完全消失的例子非常少見。很難單純用大地震的海嘯影響來解釋。有可能與核電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質和污水有關。”

研究小組調查了從千葉縣到岩手縣太平洋沿岸的43個地點的貝類等生物的生存狀況。結果發現,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半徑20公里範圍內的警戒區內,10個調查地點中只有2處發現了疣荔枝螺。而在核電站以南的廣野町到以北的雙葉町的30公里範圍內的近海8個地點,沒有發現一隻疣荔枝螺。該區域內雖然有其他品種的貝類,但是生物的種類呈現減少趨勢,且個體體內放射性物質濃度很高。

疣荔枝螺殼幾乎廣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區。雖然沒有同一地點過去的數據,但是研究小組認為疣荔枝螺這樣大範圍的消失極不尋常。研究人員準備今後繼續調查疣荔枝螺的生存狀況,並且進行有關放射性物質影響的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