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研究所

當代中國研究所

當代中國研究所是1990年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專事編纂、研究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機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行政代管。

簡介

所學術委員會當代中國研究所

當代中國研究所於1990年6月28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其主要任務是編纂、研究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目前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行政代管。自2001年起,我所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原則批准的科研規劃,重點進行具有編年史性質、以年設卷的大型史料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的編纂工作,已先後出版1949—1955年卷。

領導機構

領導機構是中共當代中國研究所黨組和所務委員會。內設辦公室、科研辦公室和政治史研究室、經濟史研究室、文化史研究室、社會史研究室、外交史與港澳台史研究室、理論研究室等8個機構,事業編制100人。辦公室下設秘書檔案處、人事保衛處、財務處、行政管理處和老幹部工作處,負責管理北京當代服務中心;科研辦公室下設學術處、宣傳教育處、圖書資料室、信息中心和雜誌編輯部。所內設有學術委員會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以及政治與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一國兩制史研究中心、新中國歷史經驗研究中心、陳雲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等5個非實體研究中心。目前擁有研究員(編審)11人,副研究員(副編審)1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15人。

編研人員概況

當代中國研究所及直屬當代中國出版社現有研究和編輯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共46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25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9人,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2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占54%。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43人,占專業技術職務人員的93%,其中博士19人,碩士12人。
本所6個研究室現有研究人員32人,其中研究員10人,副研究員11人,助理研究員10人,研究實習員1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占66%。研究人員均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博士24人,碩士5人。

學術委員會

當代中國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

當代中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是我所的學術指導、學術評議和學術諮詢機構。
學術委員會由10-15人組成,設主任1名,副主任1至2名。主任由所長兼任,副主任由學術委員會選舉產生。學術委員由在政治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擁護黨的領導;學術上有較深的學術造詣,具有指導國史研究和培養國史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具有副研究員以上(含副研究員)職稱,年齡一般不超過60歲的國史學界學者擔任。
所學術委員會在所長辦公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其主要職責有:
掌握國史學科發展狀況,對國史學科現狀和發展趨勢作出分析,提出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參與制訂所年度科研計畫和中長期科研規劃;
審議科研人員對所級課題的申請並作出相應決定;
評審科研人員向重要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並作出相應決定或向有關方面提出推薦意見;
評估重要科研成果並提出給予獎勵或出版補貼的建議等。
所學術委員會任期3年,組織方式上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重大問題的決定須由全體學術委員會成員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通過。
科研辦學術處為所學術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所學術委員會組成人員
主 任:朱佳木
副主任:張星星
成 員:武力 陳東林 劉國新 杜蒲 李正華 李文 丁明 羅燕明 李格
顧 問:田居儉程中原

刊物

主辦國內唯一的國史專業期刊——《當代中國史研究》(雙月刊)和唯一的國史專業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主辦國家一級社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主管和主辦以出版國史類著作為主要業務的當代中國出版社。我所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合作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成立了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目前我所科研人員在國史系有5位博士生導師和11位碩士生導師,在人民大學有1位博士生導師。
致力於國史知識的宣傳普及,不僅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了《當代中國》、《當代中國人物傳記》、《當代中國地方簡史》、《當代中國地方概覽》、《當代中國城市發展》、 《當代中國口述史》等國史類叢書,還在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及有關單位合作攝製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當代中國》,至今已完成了當代中國的水利、智力引進、兩彈一星等多部電視片。

方針制度

實行開門辦所方針,建有面向全國徵文的當代中國史學術年會制度和每五年舉辦一次的當代中國史國際高級論壇制度,至今已先後舉辦了七屆年會和兩屆國際論壇。還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訂有長期合作交流協定,並接收國內外的訪問學者。另外,建有定期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作報告的月度學術講座制度和由各研究室輪流主辦季度專題研討會制度。

成就成果

當代中國研究所全景當代中國研究所全景

在開展當代中國史編研的同時,高度重視自身的全面建設,先後五次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的稱號。當前,我所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朝著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匯聚一流科研人才、具有一流學術水平的國史編研基地和學術交流中心的目標繼續前進。

該所成立十餘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下,進行了機構設定,開展了國史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支國史研究隊伍,奠定了國史學科發展的基礎。該所人員撰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1949—1984)已於1996年出版了序卷,參與組織的國家重點圖書工程《當代中國》叢書至1999年出版了150卷,組織編寫的《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簡史》叢書、《全國百家大中型企業調查》叢書已完成了部分成果,還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當代中國》叢書榮獲了第四屆國家圖書最高獎——榮譽獎,江澤民、朱鎔基、李嵐清、丁關根、李鐵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出席該叢書暨電子版完成總結大會。《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的《彭德懷傳》、《賀龍傳》、《葉劍英傳》、《聶榮臻傳》等出版後,中央軍委曾分別舉辦過出版座談會,江澤民總書記等領導人均到會講話。

該所《2001—2004年科研規劃》已全面啟動。在規劃提出的10項任務中,除編寫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外,還有編寫並陸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長編》,開展對國史的專題研究,建立國慶學術年會制度等。首屆國慶學術年會已於2001年召開,從第二屆起擴大至國史學界,2004年,將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國際論壇”。

學術交流

該所還設有學術委員會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合作辦有專事培養國史高級研究人才的國史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辦有進行國史研究與教育的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訂有學術交流協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