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齒龍[侏羅紀時期的古生物]

異齒龍[侏羅紀時期的古生物]
異齒龍[侏羅紀時期的古生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又名異齒獸、長棘龍、兩異齒龍,是鳥臀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約2億8000萬-2億6500萬年前。異齒龍與哺乳類的關係較接近,離真爬行動物(如恐龍、蜥蜴、鳥等)較遠。 不同於二疊紀的同名動物,侏羅紀的異齒龍的確是一種恐龍,而二疊紀的異齒龍被認為是盤龍類,而盤龍類被分為似哺乳動物,在認定名稱時應注意區分。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異齒龍[侏羅紀時期的古生物] 異齒龍[侏羅紀時期的古生物]

異齒龍的體形相當小,它前肢的肌肉非常發達,掌上長有五根指,前三根指比較長,而且還有鈍爪,第四和第五根手指則又短又小。另外,異齒龍的肩膀、前肢腕部和掌部的關節非常粗硬,也顯示出它能夠挖開沙土或扒開白蟻的巢穴尋找食物。而它的後肢掌部有三根朝前的長趾頭,後肢的下段、腳踝和跖骨都癒合在一起。標準身長1.2米。標準體重2.5千克。

牙齒

異齒龍最大的特點就是口中生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牙齒:第一種是上頜最前端的上前齒,小而尖銳,與下頜的無齒角質嘴喙相對應,用來咬住樹葉;第二種是上頜前半的類似犬牙的獠牙,與下頜的牙齒相對應,用來當作武器;第三種是頰齒,很像是排列緊密的鑿子,用於咀嚼磨碎食物。

背帆

異齒龍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的高大背帆,某些盤龍類(基龍、伊安忒龍、楔齒龍)也有這種特徵。這背帆可能用來控制體溫,背帆的表面可使加熱、冷卻更有效率。這種溫度的調節非常重要,因為可讓它有更多時間來捕獵獵物。背帆也有可能用作求偶或是嚇阻獵食者。背帆是由脊椎神經棘支撐,每一條連線自個別的脊椎。在1973年,有研究計算一隻200公斤的異齒龍從26℃提升到32℃的體溫,若沒有帆狀物需要205分鐘,但若有則只需80分鐘。

分布範圍

生活時代:侏羅紀早期

分布:南非開普敦、賴索托奎星

生活習性

異齒龍的活動範圍相當大,為了尋找食物,它能走遍非洲南部整個半沙漠化的地區。異齒龍通常以地表或灌木叢中的植物為食,通常最先吃高於地面1米以下的植物。異齒龍進食時通常四肢著地,這和現代的牛羊進食方式十分相似。一旦遇敵,異齒龍就會奮力逃跑。

天敵

異齒龍的主要敵人大都來自獸腳類恐龍,比如斑龍、沃克龍、角鼻龍、鱷龍等,當然也包括其他類的肉食性動物。一旦發現危機,異齒龍一般可以快速奔跑以甩開敵人,奔跑時會猛烈擺動尾巴,保持身體平衡。

異齒龍是一個原始合弓類動物,與人類及現代哺乳類的關係很遠。合弓動物是第一種演化出不同型態牙齒的四足動物。爬行動物的牙齒很難切碎食物,只是吞咽下去,但像異齒龍等的合弓動物可以用牙齒切割食物成小塊,方便消化。異齒龍的兩種不同型態牙齒,最後發展成現代哺乳類的不同功能牙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