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齒龍[合弓綱動物]

異齒龍[合弓綱動物]

異齒龍(Dimetrodon)是二疊紀時期的肉食性古生物,一般大眾將異齒龍聯想是恐龍的一份子,但異齒龍其實並不是恐龍。更確切地說,它們被歸類為盤龍目。儘管它的外形像蜥蜴,但異齒龍與哺乳類的關係較接近,離真爬行動物(如恐龍、蜥蜴、鳥等)較遠。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異齒龍 異齒龍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合弓綱 Synapsida

目: 盤龍目 Pelycosauria

亞目: 真盤龍亞目 Eupelycosauria

科: 楔齒龍科 Sphenacodontidae

屬: 異齒龍屬 Dimetrodon

種: Dimetrodon. Angelensis, Dimetrodon. Gigashomog 等

拉丁文名:Dimetrodon

體長:2米-5米

平均體長:3~3.5米

體重:14~300千克

平均體重:100~150千克

食物:肉食

生存年代:二疊紀

生存地點:歐洲、美洲

辨認要決:背上有帆

異齒龍(屬名:Dimetrodon)又名異齒獸、長棘龍、兩異齒龍,是肉食性合弓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阿丁斯克階到卡匹敦階),約2億8000萬-2億6500萬年前。異齒龍與哺乳類的關係較接近,離真爬行動物(如恐龍、蜥蜴、鳥等)較遠。

形態特徵

儘管一般大眾將異齒龍聯想是恐龍的一份子,但異齒龍其實並不是恐龍。更確切地說,它們被歸類為盤龍目。異齒龍的化石在北美與歐洲等地均有發現。二疊紀時北美與歐洲的氣候大概像大陸性氣候一樣乾燥,所以異齒龍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異齒龍 異齒龍

在它們生存的時代里,異齒龍是大型頂級掠食動物,身長達3.5米。屬名的意思是“兩種尺寸的牙齒”,因為它的大型頭顱骨中有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切割用的牙齒與銳利的犬齒)。有這種差異的生物通稱為異齒動物。它利用往側邊攤開的四肢及大型尾巴來支撐身體。異齒龍也許以類似現今蜥蜴的方式行走。

異齒龍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的高大背帆,某些盤龍類(基龍、伊安忒龍、楔齒龍)也有這種特徵。這帆狀物可能用來控制體溫,背帆的表面可使加熱、冷卻更有效率。這種溫度的調節非常重要,因為可讓它有更多時間來捕獵獵物。帆狀物也有可能用作求偶或是嚇阻獵食者。帆狀物是由脊椎股骨支撐,每一條是來自個別的脊骨。於1973年,有研究計算一隻200公斤的異齒龍從26℃提升到32℃的體溫,若沒有帆狀物需要205分鐘,但若有則只需80分鐘。

與現代哺乳類關係

異齒龍屬與人類的體型尺寸比較 異齒龍屬與人類的體型尺寸比較

異齒龍是一個原始合弓類生物,與人類及現代哺乳類的關係很遠。合弓動物是第一種演化出不同型態牙齒的四足動物。爬行動物是很難切碎食物,只是吞咽下去,但像異齒龍等的合弓動物可以用牙齒切割食物成小塊,方便消化。異齒龍的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最後發展成現代哺乳類的不同功能牙齒。

物種學史

異齒龍化石 異齒龍化石

異齒龍屬 Dimetrodon ,原始食肉爬蟲類的絕滅屬。化石見於北美下、中二疊紀。身長3.5公尺多,具有一個大背帆,由包含許多血管的皮膜連線延長的背神經棘而成。背帆很可能起類似溫度調節裝置的作用。頭骨高而窄,眼的前面部位長。許多齒分化成各種類型,以適應攫取食料,刺穿與分割食料。身體細長,尾長,四肢笨拙,但不像其他原始爬蟲類那樣笨拙。可能比同時代的動物行動更有效,這對於食肉動物明顯是有利的。與哺乳動物起源有關的似哺乳動物爬蟲類中的獸孔類(therapsids),很可能源於異齒龍屬或類似的祖先。

在許多大眾書籍與網站中,異齒龍常被認為是種恐龍;或是在介紹恐龍時,順便介紹異齒龍。

在1907年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便展出異齒龍與基龍的骨架。同年,《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也刊登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所繪製的異齒龍與基龍想像圖。

在BBC的電視節目《與巨獸共舞》(Walking With Monsters)中,將異齒龍描繪成類似鱷魚的孵蛋方式,而幼體孵化後,則出現類似科莫多龍的躲藏掠食動物方式,但這些都只是製作單位的推測,沒有化石證據可以證明。

異齒龍也出現在迪士尼動畫電影《幻想曲》(Fantasia)的“春之祭”段落中,獵食幻龍後,被暴龍獵食。

異齒龍[合弓綱動物] 異齒龍[合弓綱動物]

異齒龍一直在IOS的遊戲中被錯誤的描述成食草動物體型較小不過所以不要別遊戲欺騙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