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學院彝學研究院

2.進行古彝語文與古漢語文、彝文古籍和漢文古籍記載內容作對比研究,深層次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文明史。 3.進行古彝文的字型研究,製作古彝文字型檔,研製古彝文輸入法,實現古彝文字的信息化處理。 4.古彝文輸入法的研製成功將改變彝文手工書寫的歷史,實現古彝文的計算機信息化處理;

科研概況

畢節學院建立而組建的畢節學院彝學研究院,依據學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事業,打造學校學科特色和科研特色的辦學定位,依託實驗區在全國彝文古籍收藏中的區位優勢,整合了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彝文翻譯機構畢節地區彝文翻譯中心和國內外彝學研究人才資源,如全國彝文信息化專家、西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沙馬拉毅教授和清華大學女書文研究專家趙麗明教授等專家學者的加盟。彝學研究院有教授17名、 副教授7名、博士4名、在讀博士生2名、碩士7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形成了具有較強研究實力的科研團隊。
彝學研究院建立後,依據畢節試驗區在全國彝文古籍收藏中數量多、質量好的區位資源優勢,開展了古彝文整理,彝漢文比較研究,古彝文信息化研究,傳統彝文申報國際標準編碼等工作,形成了研究院具有自身特點的學科和研究特色:

研究特色

1.進行古彝文的統一規範整理,通過彝文的超方言,實現彝文書同文
產生於遠古而至今仍在滇川黔桂四省彝區廣泛使用的古彝文,由於受歷史、地域環境、彝族人不斷遷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在滇川黔桂四省彝區形成了六大方言區和25個土語區。如何對六大方言區和25個土語區通行的古彝文進行規範統一,從來就是彝學研究和彝族語言文字學研究中一項有重大意義的課題。彝學研究院建立後,在一直從事古彝文規範統一和致力於改變彝文各按方音口語混用同音字現象的全國知名專家陳英先生的帶領下,繼在滇川黔桂四省彝文協作組編輯出版的超方言《彝文字典》、《彝文字集》基礎上,開展了對滇川黔桂四省古彝文的字量、字形、筆畫、筆順等方面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找出彝字構字規律,按形體美觀,書寫方便,穩定實用的原則,對超方言《彝文字典》補充義項和彝字,統一規範整理出適用於滇川黔桂四省彝區通用的彝文4500餘字,實現了彝文的超方言和字形、字義的固定,對今後進行彝文古籍文獻的翻譯、整理、研究和彝文的教學科研和彝族文化的傳承都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尤其是所開啟的固定字形、字義超方言通用彝文,實現彝文書同文的道路,對實現滇川黔桂四省彝文的規範統一具有開創性、方向性和標誌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對彝文的統一規範整理更凝練和促成了古彝文文字學科的創立。
2.進行古彝語文與古漢語文、彝文古籍和漢文古籍記載內容作對比研究,深層次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文明史。
從著眼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將彝語和漢語、彝文和漢文、彝漢文古籍記載“遠古人事時地”作對比研究,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通、相同、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部分。從彝文古籍記載對照出土文物,論證遠古先民中舉凡文字的產生和套用,天文曆法的開始,畜牧和農耕的出現,人類有社會活動和部族首領等,時間在萬年以前,地點在元謀人的故鄉即今雲南境內。以上彝文和彝文古籍研究的結果,在國內和國際學術界得到認同。
3.進行古彝文的字型研究,製作古彝文字型檔,研製古彝文輸入法,實現古彝文字的信息化處理。
深入研究古彝文字的傳統書寫風格與特點,設計出了彝文正體字,製作出了涵蓋滇川黔桂四省區的8萬彝字大型彝文字型檔和4500餘字的超方言彝文字型檔,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古彝文輸入軟體,徹底改變彝文手寫的歷史,實現古彝文的計算機信息化處理和網路化傳遞與保存,並在我院促成了古彝文信息化學科的產生。
4.積極申報古彝文的國際區位碼,力爭古彝文進入國際標準字元集。
為使古彝文信息化處理走向國際,進入國際標準字元集,我們積極開展古彝文國際區位碼申報工作,並於2007年4月和2008年4月彝學研究院分別兩次派出彝學研究院彝文信息處理研究人員參加了在德國法蘭克福和美國西雅圖召開的ISO/IEC JTC1/SC2 and ISO/IEC JTC1/SC2/WG2國際標準編碼大會,向國際標準編碼組織提交了“古彝文申報國際標準編碼預覽案”,引起了國際標準編碼組織和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我校的彝文信息化工作在國內外彝學界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研究成果

1.涵蓋滇川黔桂四省彝區的8萬餘彝文計算機字型檔已初步建成;
2.按固定字形、字義超方言通用於滇川黔桂四省彝區的《彝漢英字典》即將公開出版;
3.2005年12月承擔的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立項項目“古彝文整理及計算機輸入軟體”將在2009年年底或2010年上半年結題;
4.古彝文輸入法的研製成功將改變彝文手工書寫的歷史,實現古彝文的計算機信息化處理;
5. 古彝文文字學科的凝練創立和彝文信息化學科的產生將使我校的教學科研更具自身特色和中國特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