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到甲骨著錄,不能不談及《甲骨文合集》。作為《合集》的總編輯,先生為之耗費了二十餘年的時間和精力。《合集》一書,含
著先生的心血。《合集》一經出版,即受到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表彰和獎勵,以後又陸續獲得首屆吳玉章獎金歷史學特等獎、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特別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和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先生致力於甲骨資料的蒐集,是“懷著這樣一個意念:為了提供大家研究的方便,我應該把自己所蒐集得見的甲骨材料,及時地公布出來,”而“又念研治甲骨文字,倘欲免斷章取義,穿鑿附會之嫌則所見材料必多,於是乃發奮蒐集所有國內外公私已否著錄之材料,先作一總括之研究。”先生研治甲骨,“期能綜合歸納,分析疏通。著筆之前,必先將有關材料,網致無遺,悉參於前人之說,通其辭例,考其字源,驗以金文,證以小篆,然後旁印之史乘舊說,固不敢妄比時賢,蓋自求能免穿鑿附會而已耳。”胡先生就是用這種周遍求證的治史方法,寫成其代表作之一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名篇。《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共四冊,有論文二十篇,約四十萬言。二集共二冊,有論文四篇,約二十六萬言。下擇其要述之:關於殷商禮制,王國維有《殷周制度論》、《殷禮徵文》等名篇,先生《殷代封建制度考》《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二文所揭示之內容,堪與王文媲美,而所立論則可謂後出轉精。繆鉞先生稱此二文“說明封建宗法之制,殷時已有之,非周人所創。能補正靜安《殷周制度論》之疏誤,持論尤為精湛。”先生《殷代共方考》、《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說》兩文論及殷代地理。共方乃殷時最重要之方國,而古人聚居環境更為史家素來關注。二十年後錢穆先生作《中國古代山居考》時,稱先生“古人居丘說”等文“先後發揮,遺蘊已鮮。”先生《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將甲骨文的四方風名與古代文獻中成套材料相結合,更是套用“二重證據法”的佳例,在當時成為“轟動一時”之作。此文問世後即引起極大反響,日後楊樹達、陳夢家、於省吾、嚴一萍諸先生續有論作。先生《卜辭下乙說》“不特證下乙當為人名,且考知下乙當為祖乙,在殷先祖中,實占一極其重要之地位。可被近人以下乙為地名之非。”可稱作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之後,探討卜辭中殷商帝王、世系之成定論者。先生《殷人疾病考》成為我國古代醫學史研究上公認的重要文獻,文中依甲骨文字考證殷人疾病凡十六種,“具備今日之內、外、腦、眼、耳、鼻、喉、牙、泌尿、產婦、小兒、傳染諸,”楊樹達先生有《讀胡厚宣君殷人疾病考》一文予以介紹。先生《五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將武丁時記事刻辭按其在甲骨上的不同位置分為五種,其上所記凡兩事。糾正了此前一般認為的凡甲骨文均屬卜辭的觀點,並連帶解決了一系列相關問題。《釋死》一文,將此前各家意見不一之字,綜合卜辭七十七條詳論之。《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與《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為二集中兩篇長文。前者論及農具、耕作、農產及釀作。結論是“農業者,乃殷代之主要產業。殷代之農業,已極為進步發達”。後者論及史前、歷史及歐美、舊籍中氣候變遷,最後由甲骨材料討論殷商氣候,先生的結論是,“殷代氣候較今日為熱”,“至少當與今日長江流域或更以南者相當也。”此一觀點,深受氣候學家竺可楨先生贊同,在其《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每加以稱引。正因如此,《論叢》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就在初集第一冊剛剛印出的1942年,《論叢》即獲當年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的科學發明獎。
《論叢》一書出版於戰時後方,雖影響深遠,但印數不多,所以在香港、台灣均有翻印本問世。五十年代初期,文史學家傅東華先生曾有信函致先生曰:“夙佩鴻文,識荊恨晚!曩聞有甲骨學商史篇之大作,嘗托來薰閣訪購求,閱時年余,竟不可得。近晤同鄉金子敦先生,承惠假一部,乃得窮三日之力為首尾拜讀一通,覺所謂‘渙然冰釋,怡然理順’之滋味,昔於高郵王氏父子書中偶一嘗之者,今於大著竟得飽餐而魘飲;以鉤沉隱之考古論文而克臻如此境界,洎乎嘆觀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