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
武漢文史研究館館員、董必武紀念館顧問、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名譽館長、特邀研究員
人物成就
長期從事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教學與研究。科研成果頗豐,先後發表文章300餘篇,其中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共黨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等權威、重要核心報刊上發表20餘篇。圖書19本,其中獨著3本,合著6本,主編9本。
學術上主要在二個方面成果顯著。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研究,承擔了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初期傳播史”專題。其中李漢俊研究有重大的突破,填補了中共創建人物研究的空白。代表作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一大代表叢書之——李漢俊。鑒於傳主長期被蒙上“合法馬克思主義派”的帽子,我國學術界對李漢俊的研究沒有展開,而在有關著作中對他多有歪曲。田教授根據歷史檔案和資料,以確鑿的史料證明他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播火者和中共的創始人。這個結論已被學術界和黨史權威機構所認同。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持的紀念中共建黨80周年的大型文獻記錄片《開端》中,對李漢俊的介紹,就用了專門採訪田子渝的鏡頭。他的《李漢俊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獲得了黨史界的最高科研獎——全國中共黨史學會第二屆(2001年)黨史優秀論文二等獎。中共黨史的權威著作《中國共產黨通史》將李漢俊列入中共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列中。
對武漢地區的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初期的傑出貢獻。代表作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武漢五四運動史》。田教授通過對李漢俊、惲代英、董必武等在五四時期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的貢獻展示出研究成果。同時從日本等地挖掘出的《共產主義與知識分子》(1921年6月漢口出版)、《勞農政府與中國》((漢口新文化共進社1920年6月)等著述,證明武漢地區對馬克思主義初期傳播有重要貢獻。以往學術界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幾乎沒有提到武漢的貢獻。
二是對武漢地區民國史研究。首先挖掘了大量的珍貴史料。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他多年來從全國各地蒐集到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提供給學界,使武漢民國史研究更加豐富。特別是近六年,在美國、日本、香港、台灣蒐集了大量檔案資料,為武漢地方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主編的《武漢國民政府史料》(120萬字)、《武漢抗戰史料》(150萬字)、《武漢解放戰爭史料》(150萬字),將庋藏在台灣的檔案資料和大陸及海外檔案館的許多珍貴檔案給予公布,體現了檔案資料屬於國民所有,服務於社會的精神。他在海外徵集到的漢口慰安婦的資料,有力地駁斥了日本右傾勢力否定慰安婦的謬論,填補了武漢慰安婦研究的空白。其次,他與人合作撰寫的《湖北通史·民國卷》(《湖北通史》獲湖北社科一等獎)是湖北民國史研究的標誌性的成果。他還撰寫、編輯了《湖北解放戰爭史》(合著)、《五卅運動在武漢》等。是湖北社科基金十五規劃“湖北新民主義革命史”課題的負責人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他不囿於權威,以事實為根據,敢於挑戰傳統。《星期評論》是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宣傳勞工運動的重要刊物,由於負責人是戴季陶,因而長期歷史遺忘,偶爾提及,也是作為批判的對象。田教授根據歷史事實,與人合作寫了《重評<星期評論>》,恢復了歷史真實的面目,獲得學人的好評。在《抗日戰爭研究》上發表的《抗戰初期中共中央長江局的再研究》、《1938年毛澤東與王明政治關係評析》兩文,依據中共黨史檔案,對1937-1938年王明的右傾錯誤和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作了顛覆性的研究,引起學界注意,權威性的《中共黨史研究》在綜述性的文章里作了專門介紹。在《湖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上發表的《質疑孫中山1924年“應邀北上”說》,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否定了幾成定論的1924年孫中山北上是應馮玉祥邀請的說。文章被《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K4轉載。
他多次到美國、歐洲、香港、台北進行學術訪問交流,在海外有一定的影響。其成果三次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二次獲得武漢市人民政府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二次三等獎,多項全國中共黨史人物優秀成果。
他授課一直受到學生的好評,學生先後發表了文章《這樣的課我們喜歡聽》、《以真誠面對人生》、《他讓課堂更精彩》、《激情在這裡燃燒——記我們和田子渝教授的課堂》、《悠悠寒風冷 濃濃師生情》、《育人之路 光榮之路》等通訊報導了他的事跡。
獲得榮譽
因科研和教學取得的突出成果,獲得2002年度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2007年度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