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莖直立,多分枝,具細毛或絨毛。葉互生,卵形至披針形,長約5cm,寬3~4cm,略作羽狀分裂,邊緣有粗鋸齒,下面具白色絨毛;有葉柄。頭狀花序單牛枝端、葉腋,直徑2.5~5cm;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4層,外層綠色,線形,有白色絨毛,邊緣膜質;舌狀花白色、黃色、淡紅色或微帶紫色,雌性;管狀花黃色,兩性。花期9~11月。我國中部、東部及兩南廣泛栽培。
生長環境
菊花生長適溫在18—21℃,最高32℃,最低 10℃,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一般為-10℃,因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帶氣溫十分適宜。
主要價值
亳菊性微寒,味甘、苦。有抗病原體的作用;在體外對革蘭陽性細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及抗螺鏇體作用;能夠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有抗炎作用。
化學成分
亳菊含菊花酮(chrysanthenonee)、密蒙花苷(acacetin-7-rhamnoglucoaide)、大波斯菊苷(cosmosiin)、刺槐素-7-葡萄糖苷(acacetin-7-glucoside)、花色素、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菊苷(chrysanthemin)、菊花萜二醇(clurysandiol)等。
功能主治
散風清熱,平肝明日。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
配伍套用
①風熱感冒:配桑葉、薄荷、連翹。
②肝火目赤腫痛:配桑葉、夏枯草、決明子等。
③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配石決叫、生地黃、白芍、龍膽。
④肝腎陰虛,眼目昏花:配枸杞子、地黃等。
抗瘧原蟲作用
從Wistar株大白鼠尾靜脈注射子孢子後2h及16h,腹腔內注射毫菊氯仿提取物70mg/kg兩次,42h時肝內紅外期瘧原蟲數量明顯減少,其形態大小、成熟度均受到影響,結果提示是菊氯仿提取物對肝內紅外期瘧原蟲發育有明顯抑制作用。
特點
經過醫藥專家20多年對菊花的調查研究證明,亳菊的栽培歷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藥用菊花均與亳菊有親緣關係,如山東的濟菊,是在清朝時引自亳州;祁菊據1936年趙橘黃先生所著的《祁州藥志》介紹,也是移自亳菊或懷菊的產地。懷菊形態特徵與亳菊完全一致,也有人認為是引自亳州。
別名
滁菊、亳菊、杭菊、懷菊、貢菊。
性狀 花序扁球形、不規則球形或稍壓扁,直徑多1.5~4cm。總苞由3~4層苞片組成,外圍為數層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中央為管狀花。氣清香,味甘、微苦。
來源
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頭狀花序。
栽培技術
習性
亳菊品質優良。菊花生長適溫在18—21℃,最高32℃,最低 10℃,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一般為-10℃,因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帶氣溫十分適宜。另外,菊花為長夜短日性植物,在每天十四、五個小時的長日照下,利於莖葉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的夜溫則利於花芽發育,所以菊花要在11月初才能盛開。淮河以北的藥用菊花產地,以亳菊最靠南,可避免花期霜凍的傷害,所以其品形俱佳。亳菊朵大、色白,能疏風散熱,解暑明目,人們常用以做成藥枕,以健身避穢。華佗國藥廠生產的“華佗藥枕”就是用亳菊製成,行銷全國。
採制
9~11月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陰乾、焙乾,或熏、蒸後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