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自汗、盜汗病

產後自汗、盜汗病包括產後自汗和產後盜汗兩種。產婦於產後出現涔涔汗出,持續不止者,稱為“產後自汗”;若寐中汗出濕衣,醒來即止者,稱為“產後盜汗”。自汗、盜汗均是在產褥期內汗出過多,日久不止為特點,統稱之產後汗證。

名詞解釋

產後自汗、盜汗病包括產後自汗和產後盜汗兩種。產婦於產後出現涔涔汗出,持續不止者,稱為“產後自汗”;若寐中汗出濕衣,醒來即止者,稱為“產後盜汗”。自汗、盜汗均是在產褥期內汗出過多,日久不止為特點。

病因

本病多由於產後耗氣傷血,氣虛陽氣不固,陰虛內熱迫汗外出。氣虛、陰虛為本病主因。

病機

1.氣虛 素體虛弱,復因產時傷氣耗血,氣虛益甚,衛陽不固,腠理不實,陽不斂陰,陰津外泄,乃至自汗不止。

2.陰虛 營陰素虧,加之因產失血傷津,陰血益虛,陰虛內熱,寐時陽乘陰分,迫津外泄,致令盜汗。醒後陽氣衛外,充腠理,實皮毛而汗自止。亦有因氣隨血傷,醒後衛陽仍不固而自汗不止者。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病史:患者平素體質情況,有無結核、貧血等慢性病史。

2.臨床表現:本病以產後出汗量過多和持續時間長為特點。產後自汗者,白晝汗多,動則益甚;產後盜汗者,寐中汗出,醒後即止。

二、病證鑑別

本病主要是據出汗時間之不同來鑑別盜汗、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為盜汗;白晝汗出,動則益甚為自汗。至於產後發熱之出汗,是以發熱為主,易與鑑別。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本病臨床以產後出汗量過多、持續時間長為特點。據出汗發生時間之不同以分自汗和盜汗。白晝汗多,動則尤甚為氣虛自汗;寐中出汗,醒後即止為陰虛盜汗。

二、治療原則

本病臨床以產後出汗量過多、持續時間長為特點。據出汗發生時間之不同以分自汗和盜汗。白晝汗多,動則尤甚為氣虛自汗;寐中出汗,醒後即止為陰虛盜汗。

三、證治分類

1.氣虛自汗症

主要證候:產後汗出過多,不能自止,動則加劇;時有惡風身冷,氣短懶言,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固表,和營止汗。

代表方:黃芪湯。

方藥:黃芪、白朮、防風、熟地黃、煅牡蠣、白茯苓、麥冬、甘草、大棗。

2. 陰虛盜汗證

主要徵候:產後睡中汗出,甚則濕透衣衫,醒後即止,面色潮紅,頭暈耳鳴,口燥咽乾,渴不思飲,或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生津斂汗。

代表方:生脈散加煅牡蠣、浮小麥、山萸肉、糯稻根。

方藥:人參、麥冬、五味子。

轉歸預後

產後自汗、盜汗,有氣虛和陰虛之分。但臨床上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故自汗、盜汗並非絕對化的分屬氣虛陰虛。正如《景岳全書·汗證》云:“諸古法雲自汗者屬陽虛……盜汗者屬陰虛……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徵,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產後汗證及時治療以補虛斂汗,預後良好。但若汗出不止,日久不愈者,須防氣隨津脫,變生他疾。對於長期盜汗者,應藉助胸片等檢查,排除結核病變。

預防調護

1. 加強產後營養及適當鍛鍊,以增強體質,調和營衛。

2. 適寒溫,慎起居,防外感。

文獻摘要

1.《諸病源侯論·婦人產後諸病候》:夫汗由陰氣虛,而陽氣加之,里虛表實,陽氣獨發於外,故汗出也。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也,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而陰氣虛弱不復者,則汗出不止也。凡產後皆血虛,故多汗,因之遇風則變為痙,縱不成痙,則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乾燥,久變經水斷絕,津液竭故也。

2.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產後血去過多則陰虛,陰虛則陽盛,若微微自汗是榮衛調和,故雖汗無妨,若周身無汗,獨頭汗出者,乃陰虛陽氣上月之象也。若頭身俱大汗不止,則恐有亡陽之慮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