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三版)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三版)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三版)》,作者:茅于軾,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日期:2007-06。本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

基本信息

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三版)

內容提要

本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著且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能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

工作繁忙的讀者,只需片刻閒暇,就可以讀上一兩篇,有時間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穫,使你的“知識人生”更臻完滿。

作者簡介

茅于軾:1929年出生於南京,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運輸經濟、數理經濟,曾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顧問;1993年從中國社科院退休,參與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並擔任主要領導至今。茅于軾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擇優分配原理》、《生活中的經濟學》、《中國人的道德前景》、《誰妨礙了我們致富》、《尋求社會致富之道》、《經濟白話》等。

編輯推薦

本書通過作者在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生活的點滴經驗說明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把深奧的經濟學還原為淺顯易懂的事理常規。

茅于軾先生的經濟學專著,影響了不少青年學者走上了經濟學研究之路。

——《中國改革報》

其“家常式”的經濟學隨筆,說的雖是日常瑣事,卻往生育折射出一些驚人的啟示。

——《中國經濟時報》

書中有的論述不只是有理,而且大出常人意表,經他明示,大有醒醐灌頂之感。

——《南方周末》

目錄

第一篇個體經濟學

1.喜歡搬家的美國人

2.賭博在美國

3.從郵政的壟斷與民航的競爭談開去

4.節約時間創造財富

5.垃圾中的邊際效用

6.公用事業的收費原則

7.美國人如何看待“按勞分配”

8.漫議超級市場

9.再談超級市場

10.美國的進口貨

11.喜歡旅遊的美國人

12.有關“行”的經濟學

13.多生產未必多享受

14.環境保護的經濟學

15.政府為百姓服務

16.節約能源(上)

17.節約能源(下)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第二篇總量經濟學

19.讓銀行為您服務

20.個體經濟規律和總量經濟規律

21.美國人如何存錢(上)

22.美國人如何存錢(下)

23.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上)

24.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下)

25.美國經濟為什麼會衰退?

26.美國如何對付經濟衰退

27.美國的通貨膨脹(上)

28.美國的通貨膨脹(中)

29.美國的通貨膨脹(下)

30.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

第三篇經濟體制

31.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上)

32.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下)

33.個人和社會的致富之道

34.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社會

35.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36.所有權漫議(上)

37.所有權漫議(下)

38.從交通規則到經濟效益

39.美國的色情市場——一切交易都有利於買賣雙方嗎?

40.“金錢萬能”的經濟學意義

41.交易費用

42.再談交易費用

43.市場經濟的基礎:優勢交換

44.囚犯難題和市場規則

參考書目

附錄一:作者近年發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經濟學文章

附錄二:關於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報導和評論

書摘

第一篇個體經濟學

1.喜歡搬家的美國人

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餘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到20世紀末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對比之下,我國從1982年到1987年5年之內只有2.8%的人遷往他鄉,平均每年只有0.58%的人跨市鎮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人口流動有顯著加速的趨勢。美國人是一個喜歡搬家的民族。也許這與美國人的祖先就是從外國搬來的有關,至少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故土難離的戀鄉感情。

他們為什麼搬家?

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因為工作變動,有的人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有的人想節省開支,有的人為了照顧親人等等。但主要原因是工作變動。

最初從歐洲來到美國的移民首先在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立足,以後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新資源的需要,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口和資金逐漸投向西部。結果使約200年來美國的人口重心以每年4~10千米的速度不斷向西移動,20世紀80年代初這個西移速度再次達到高峰,並且一直繼續到90年代。這和我國人口、資金、技術力量不斷朝東部沿海移動適成對照。

除了就業的地理分布的改變外,各行各業的盛衰也使人們改變他們的工作。服務性行業(包括運輸、公用事業、商業、政府部門、金融和保險業)迅速膨脹,製造業(輕重工業)則相對縮小。前者在近20年內增加了3200萬人,占20年前人數的60%,而後者只增加約100萬人,只占5%。只有勞動就業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才能實現。不管是由於新技術(如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或是老資源(如美國的石油)的枯竭,還是國際市場的競爭,如美國的汽車從出口變為進口(1996年進口為出口的4倍),都意味著人們就業的改變。選擇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於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著居住地點的遷徙。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有1700多種日報,90年代末減少到1500多種,到2005年還有1452種。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報紙。這些報紙的廣告主要內容之一是招聘和住房,而且這兩種廣告互相關聯。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就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1986年由於石油跌價,南部幾個產油州削減生產,失業增加,而東北部像麻薩諸塞州等地由於發展了高技術行業,需要補充勞動力。於是有不少人來此州尋求工作,使該地房租以及地產飛漲一時。近年來東北部經歷了比全國更嚴重的經濟衰退,房地產價格大跌,以前購進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