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生查子 ·題京口郡治塵表亭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 。魚自入深淵 ,人自居平土 。
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 ,我自思量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生查(zhā)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雙調四十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⑵京口郡治:宋代鎮江府的官署設在京口,故稱京口郡治。塵表亭:鎮江亭名,下臨長江,今不存。
⑶矻(kū)矻:勤勞不懈的樣子。《史記·夏禹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神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⑷深淵:深水。
⑸平土:平地。
⑹金山:在鎮江西北的長江岸邊。《輿地紀勝·鎮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舊名浮玉,唐李綺鎮潤州,表名金山。因裴頭陀開山得金,故名。”
白話譯文
大禹治水的功績留傳萬古,當年他奔波勞碌多么辛苦!他使魚兒乖乖地游進深淵,人們安安穩穩地定居在平土。
一輪紅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墜,江中的白浪卻永遠向東流去。我並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緬懷大禹。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春至開禧元年(1205)夏之間。嘉泰四年,辛棄疾奉密旨,出任鎮江知府,扼守戰略要衝,並為北伐做準備。這首詞是他到任之初,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內的塵表亭而題寫的作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為追憶頌揚夏禹之作。上片追憶夏禹萬世不朽的治水功業,稱讚其有利於百姓和魚鳥的作為。下片轉賦眼前景色,紅日白浪,交相輝映,西沉東去,流逝不止,隱含古人不見、功績千古之意。結韻即景思人,扣合稱頌夏禹的情思,隱含在大禹精神激勵下重整山河之志。
按理說,登臨塵表亭如此高聳的山亭,自應細寫其杳渺之景象,雄闊之意境。然而辛棄疾竟以豪情壯志、險思奇想出之,大發思禹之情,卻又能不肯離題意。如上片“悠悠萬世功”二句,通過“悠悠”“矻矻”兩個疊詞,既生動地寫出其歷史久遠,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勞苦功高。這縱橫高遠的境界,正是最恰當地扣住了“塵表”二字。作者面對一派江山如畫、煙火萬家的絢麗景象,他考慮的卻是“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塵世萬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這都是夏禹的偉大業績。這三、四兩句,又將“高”和“遠”更推進了一步,可以說是超然玉立於塵表之外了。
如果說上片是弔古,那么下片則是傷今。過片“紅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寫的是眼前景,倘若簡單地這樣去理解,顯然與上片高、遠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紅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勢;“白浪”句是指流光飛逝,歷史是無情的。這正是一代愛國者的時代憂慮,是作者憤懣難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應了上片,又闡明了詞意:危亭登眺,無意於賞心悅目,主旨在憂時傷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著作者無限心事:在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慾橫流中,必須要再有個為民造福的神禹出來治水平土,力挽狂瀾,重整山河。
此詞語意簡潔明快。全詞緊緊系住“塵表”鋪寫,居高臨遠,弔古傷今,上下片渾然一體,意境奇特,造語清俊,在小令中洵為不可多得的妙品。
名家點評
近代理論批評家顧隨《稼軒詞說》:悠悠之功,矻矻之苦,何也?魚之入淵人之居陸是已。羞水之行地中,民之皆墊也,於茲之千有餘歲矣。何人?何人?何人?則禹是已。稼軒有用世之心,故登京口郡治之塵表亭,見西沉紅日之冉冉,東去白浪之滔滔,遂不禁發思古之幽情,嘆禹乎?自傷也。前片四句與及後片結尾二句之間,楔入“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十個大字,便覺阮嗣宗之登廣武原尚遜其雄渾,陳伯玉之登幽州台尚遜其悍鷙也。“又”者何?一日一回也。“長”者何?不捨晝夜也。得神阿堵,頰上三毛,尚不足以喻之。
現代詞學家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此詞氣魄之偉,抱負之大,有天地悠悠,上下千古之概,在稼軒詞中為壓卷之作。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