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在中國,墓地以及與之相關的事物,往往是人們避諱的話題。萬不得已提起它們時,我們的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多半是灰濛濛的山岡公墓中,擠擠挨挨、整齊砌就是碑林——慘澹的色調和呆板的布局本身就是暗示著生命的缺失;又或是又火車掠過鄉間田野時,白幡招搖下的“陰宅”——生者的意願經過水泥和馬賽克的傳達,反倒顯出對生命的禁錮。城市也好,鄉村也罷,墓地給人的印象就是淒涼壓抑,是一處與生命再無瓜葛干係的別樣世界。在這些墓地里,形狀雷同的墓碑上,記錄的信息也大抵雷同:無非是生卒年月、配偶子女——嚴格說來都算不上墓志銘。大約是民族性格的緣故吧——骨子裡的矜持和內斂,使我們不願在墓碑上失了城府。既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那就用格式化的句子不露情感的詞語,把逝者埋葬吧。如此一來,墓志銘就與平民絕了緣,成人名人的特權——但形式依舊拘謹,總要把他們的事跡功德一一陳列,恭恭敬敬地供人憑弔才是。
本書中的西人墓志銘,少數來自編者的旅途採集,多數則是從國凶網路、書籍中蒐集而得,經過翻譯,呈給讀者。希望讀者在對拙譯進行批評指正的同時,對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懷有一顆寬容包納的心。希望這關乎死亡的話題給讀者帶來的,是對生命的關愛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