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北京來的![(圖)可可西里[電影]](/img/0/4e3/nBnauM3X3EDN5ADNyQDN5gjM0ITM4YTM4kDMwADMwAzMxAzL0Q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故事背景
電影《可可西里》根據一下真實故事改編而來,故事發生地可可西里,位於中國版圖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帶。
|
拍攝幕後
整部影片像一則新聞報導,以一個隨隊採訪的記者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荒涼的無人區,屠殺藏羚羊的場景,殘酷的自然環境,兇殘的獵殺藏羚羊的殺手,關於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影片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真實而不加修
從樣片效果來看,這樣做反而使得影片感覺很好,影片與我們所看到的任何類型的影片都有些不同,因為在這裡沒有蓄意的煽情,沒有刻意的友情和愛情,演員們既不偶像,也不光鮮,個個很邋遢,衣著破舊,臉上都是皺紋和泥。但是它很簡潔,大氣。甚至陸川在剪完之後,覺得它是那種自己曾經覺得不屬於他的一種氣質,樸素的、自然的、天成的。《可可西里》是導演陸川執導的第二部作品。陸川說,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坐著都會心口疼,而這些演員們卻能夠不惜命地奔跑,毫不猶豫地跳入零下十幾度的水中,是他們保證了影片的真實。高原反應和各種病痛折磨著每一個人。有人臨陣脫逃,有人畏縮不前。當然,更多的人一直承受和堅持著自己當初的選擇。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註
日泰 多布傑 可可西里巡山隊長
尕玉 張磊 ----
劉棟 亓亮 ----
冷雪 趙雪瑩 ----
洛桑 趙一穗 ----
馬占林 馬占林 ----
阿旺 更嘎巴德 ----
職員表
▪製作人:杜揚;王中磊
▪導演:陸川
▪副導演(助理):趙祥;溫泉
▪編劇:陸川
▪攝影:曹郁
▪美術設計:韓春臨;呂東
角色介紹
日泰|演員多布傑

尕玉|演員張磊

劉棟|演員亓亮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提名方 |
---|---|---|---|
2004年 | 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影片 | 獲獎 | 《可可西里》 | |
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 獲獎 | 曹郁 | |
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 提名 | 多布傑 | |
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 提名 | 陸川 | |
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陸川 | |
上海影評人“十佳影片”評選年度十佳影片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
2005年 | 第25屆中國金雞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第11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
第11屆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 | 獲獎 | 陸川 | |
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劇情類大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
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 獲獎 | 陸川 | |
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
第一屆中國導演協會最佳年度青年導演獎 | 獲獎 | 陸川 | |
2006年 | 第25屆香港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 | 獲獎 | 《可可西里》 |
五大看點
1、非同尋常的生存力量《可可西里》本質上是一部關於存在的電影,是一群人為了活著和另一群為了活著的人存在的故事。《可可西里》沒有把生活戲劇化,它沒有刻意地強化、營造、渲染生活的戲劇性因素,導演陸川用平凡、尋常、偶然的氛圍,道出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殘酷存在狀況。影片把強烈的情感埋在“冰山”之下,這樣描述的世界卻是真正的世界,是接近生活的世界,它沒有廉價庸俗的煽情,但打動人心的力量卻是非同尋常的。2、用生命換來《可可西里》導演陸川說,《可可西里》是我們用生命換來的。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位、中國第一位的無人區,劇組在這裡度過了120多天的拍攝生活。為了這部電影,太多的人付出了肉體和精神的代價。其中有一場戲———巡山隊員劉棟死在戈壁灘的流沙之中,給每個觀者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場戲,曾讓許多人疑惑,這么真實的死亡是怎么拍出![(圖)可可西里[電影]](/img/2/7dc/nBnauM3X2gDO4MTMzczM5gjM0ITM4YTM4kDMwADMwAzMxAzL3M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影響強烈
有觀眾到達東方世紀電影廣場,希望在留言簿上留言,以聲援《可可西里》衝刺奧斯卡。記者在影城看到一大群觀眾正圍在簽名簿前準備簽名。他們從本報獲悉“萬人簽名,力挺《可可西里》沖奧”活動後,都想儘自己的力量助《可可西里》得到應有的榮譽。一位名叫朱明皓的小伙子表示:“這個活動是證明《可可西里》的實力”,他還簽名留言:“願我們的《可可西里》衝上奧斯卡,讓全世界了解可可西里。”截至昨晚7時,在留言簿上籤字的觀眾
在簽名簿上,記者還發現了無數情真意切的留言,“用死亡祭奠真實,用良心洗刷新影壇,可可西里必須沖奧”,一位段姓影迷表示:“看完《可可西里》,我哭了,很久沒有電影能如此讓我感動,這是能夠代表中國水平的電影,支持《可可西里》衝擊奧斯卡,為國人爭光”,觀眾楊天蓉女士說:“《可可西里》是一部用心和愛築成的英雄頌歌,在我們這個渴望英雄、需要英雄的年代裡,《可可西里》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英雄畫卷”,一位署名為“忠實”的中國電影觀眾這樣寫著:“《可可西里》是用生命拍就的,值得用生命捍衛,更值得衝擊奧斯卡。支持《可可西里》沖奧,並預祝成功”。而觀眾周津泉也寫得聲情並茂:“我沒有去過可可西里,但我支持任何保護自然生態、生物的活動,因為地球是我們的家園,野生動物是我們的朋友,祝《可可西里》成功!”全國各地觀眾紛起支持,與此同時,南京、寧波、北京、上海等地的觀眾也非常積極地簽名以示聲援和支持。此外,昆明、蘭州、深圳、重慶、瀋陽、烏魯木齊等地觀眾也加入了“萬人簽名,力挺《可可西里》沖奧”的行列。初步統計,全國簽名觀眾已超過了2000人。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可可西里》被稱之為“一部關於信仰和生命的電影”,該片不僅在國內國際獲獎,而且也感動了不少觀眾。《可可西里》的震撼在於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由生到死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出來(《競報》評)。這部電影帶著一種絕對的淳樸和陽剛,以及被無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則。影片並沒有用慷慨激昂的宣傳台詞向觀眾喊話,也沒有用常見的宣傳語氣說“殺死藏羚羊剝皮的行為是無恥的”,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和巡山隊員樸實的話語,讓觀眾自己感受到那種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評)。陸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種國產片中從未有過的極度洗鍊、殘酷的紀實美學風格,雖然這種風格在世界影壇並非罕見,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經常出現突如其來的暴力和沒有鋪墊的死亡,這些在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和日本導演北野武的電影中亦屬常見,但與他們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徹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決絕。在可可西里嚴酷的生存環境裡,這種描述方法表達了對生命的最大尊重(《京華時報》評)。
反面評價
《可可西里》是一部把青藏高原“險惡化”的電影,這部電影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環境描寫不顧基本事實,存在諸多事實錯誤,給觀眾造成了誤導作用。首先,沙漠承重能力很強,這與沼澤不同,更何況可可西里是中國的永久凍土區,因此不可能出現片中人物下陷到流沙里的情況。其二,電影中可可西里的“荒漠化”也與實際情況不符合,事實上可可西里不僅不是荒漠,而且還是中國湖泊最密集的地方。其三,可可西里並沒有影片描述的那樣可怕,可可西里也不是片中所說的無人區,在可可西里除了有淘金者、撈鹵蟲的人出現,還有牧民在那裡放牧。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在片中被“險惡化”,是因為造英雄、樹典型的需要,這種現象不應該提倡(《中國國家地理》評)。《可可西里》的最大遺憾在於它未能將洗鍊的紀實風格貫徹到影片的每一個角落。對於天葬、成片的藏羚羊屍骸以及流沙吞人三大奇觀的津津樂道,損害了影片的客觀和冷靜。首尾兩次天葬的濃墨重彩,使得影片儘量價值中立的努力幾乎化為烏有,而鏡頭在藏羚羊屍骸上的反覆流連,更有製造奇觀、濫情的嫌疑。甚至,影片足足用了96秒的時間來細緻描述流沙將一個人吞沒的完整過程,然後又用34秒的遠景空鏡頭加以致敬。不論編導的本意是否要為影片製造出足夠的殘酷意味,但這種帶著不節制情感的過度介入會對影片的紀實風格造成傷害,並且減弱影片本該具有的人道主義力量(《京華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