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西藏人文地理,2007年3月號第二期,雙月刊,總第十七期。本書主要內容:雅江水色、藏式家具、河坡人家、羌塘的女兒——格桑玉珠、戈麥高地上記憶的眼睛、澤當:我生命的驛站等。
內容簡介

目錄
雅江水色
藏式家具
河坡人家
羌塘的女兒——格桑玉珠
戈麥高地上記憶的眼睛
澤當:我生命的驛站
解密雪域風情

瑪吉阿米倉央嘉措的遺產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神王,是情聖,是詩人。他在人世間僅僅逗留了25年,短暫的逗留,仿佛就為留下這些詩篇。
“瑪吉阿米”的名稱是從倉氏情詩中借用而來,直譯為“未嫁少女”、“未嫁娘”;據說八廓街的黃房子正是詩中這位少女居家之地,或說是倉央嘉措以少年宕桑汪波的名義與情人幽會之處。這幢小樓驕傲地存在並成為某種象徵。由於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愛情最終指向的是幻滅,所以神王比常人更多地體驗到愛別離的人生苦難和求不得、恨不能的無奈。
專家有話
阿來(著名藏族作家)

古老作坊傳說悠悠
尼木縣最出名的蓮花生修行洞也是大譯經師白若咱那的修行洞,他因對印度佛教密宗經典的翻譯,而在藏傳佛教中地位顯赫。在這個地方已有了電話,不過佛經還是傳統的木刻雕版印刷,繼承著古老的佛文化傳播之路。
雪拉村的藏紙也就是第三絕。由於採用有毒性的狼毒草根部做原料,雪拉藏紙最大的特點是質地堅韌、耐摺疊、耐磨損、不浸墨、不遭蟲蛀、無酸性。
在探尋這三樣古老手工業的同時,我們幾乎探訪了所有尼木縣的老人、原住民、手工業者。“文化版圖”這個欄目強調的是對廣大藏區不同地域“人文地理”的深度考察及細緻描述。
對“尼木三絕”的走訪是《西藏人文地理》創刊號的主打專題,希望能夠深度挖掘、系統整理西藏的人文地理資源。
國內雜誌出現奢侈品

99元的定價讓我直接就把它列為了奢侈品。國內雜誌已經出現了好幾本定價高、為特定人群設計的雜誌,可以說是文化消費領域的奢侈品。但是如果《西藏人文地理》不是為這些高收入奢侈階層定製,而是給西藏愛好者和大眾的話,我認為定位不準。因為對西藏旅遊愛好者來說,有點貴。他們恐怕可能更多地選擇身體力行,在行走中感受一切。關鍵字三:烏金貝隆
尋找之旅
溫普林(《西藏人文地理》雜誌總經理)
無論是中西方,都擁有自己心底的理想國度,無論是烏托邦還是幻想之城。而上世紀50年代,在藏北那曲地區,一個騎著野山羊的小活佛,宣稱自己能引領人們進入蓮花生大師所預言的理想國——烏金貝隆。於是,在這位被人們尊稱為山羊喇嘛的帶領下,先後有幾個部落穿越了羌塘草原,經過阿里,順著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南緣,直至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這幾大部落公推的另一位領袖人物叫札那倉巴,是聲聞阿里的大修行者。一路上依賴他的智慧和神通,多次拯救了陷於絕境的隊伍。他們歷盡艱辛,萬里長征之後又發生了許多出人意料的故事。“文革”時期,山羊喇嘛變成了女人,而後在80年代初,全體藏族遷民又在一位康巴女人岡措卓瑪的帶動下,重返西藏。

除了在《西藏人文地理》雜誌內附贈的《尋找烏金貝隆》的紀錄片DVD,《西藏人文地理》俱樂部將於8月底組織這樣的大型活動。他們計畫8月21日從北京出發前往拉薩,然後沿著拉薩——納木措——班戈——尼瑪——鹽湖——獅泉河——札達——古格——札達普日——塔欽——日土——三十里營房——民豐——庫爾勒——巴侖台——巴音布魯克——烏魯木齊的路程進行穿越活動。整個行程從8月21日開始到9月10日結束。
多媒體打造身邊的西藏人文
歐陽旭(西藏聖地股份公司董事長)
雜誌的創刊只是我們打造的西藏人文地理工程的第一步。我們將系統發掘西藏獨特的人文地理資源,以產業化方式創造多媒體化的系列文化產品。我們會逐漸建立7個系統。首先就是《西藏人文地理》雜誌,還有西藏人文網路、西藏人文書系、影視系統其中包括紀錄片和電影、電視、音樂系統以及展演,並且成立西藏人文地理俱樂部。我們希望以文化消費的方式,實現西藏文化的導引和傳播。
新版圖書信息

岩畫於西藏而言,主要是“北部高原”的古文化遺存,它們大部分地處北緯30~35度之間。絕大部分岩畫點皆處於4000米至5000米之間的高度。那幾乎全是高海拔的湖濱平原和山間寬谷荒漠,是西藏傳統意義上的“純牧區”。
48岩畫的類型與部族的遷徙
不同的風格類型可能是由於歷史時段的不同;也可能因不同區域的部落活動所致。其實,正是這些“不同”,才成為我們了解認識西藏岩畫發展脈絡的重要依據,不同的風格類型,展示的是早期活躍於藏北高原上的那些族群的遷徙及社會生活的變遷。
西藏的石構遺蹟與岩畫
此次發現的岩畫地點中,有兩處附近有石構遺蹟,一處附近有墓葬,革吉縣雄巴鄉阿果岩畫地點的附近就發現有石構遺蹟,日土縣諾布錯南岸岩畫點的西側2公里也發現了墓葬群,這恐怕不是用“巧合”可以解釋的。特別重要的是,第一次在岩畫中發現有與石構遺蹟石片圖案相似的畫面,直接將兩者不同類型的古代遺蹟聯繫了起來。
古絲綢之路上的留言簿
——喀喇崑崙公路上的岩畫和岩刻
在每年秋季的徒步探險旅行季節結束之後,阿桑會先行為這些考古隊去探路,在方圓2DC公里內的高山與河谷中跋涉,向農民和牧羊人打聽附近是否有在石頭上的畫和看不懂的奇怪文字。古絲綢之路上的岩畫和岩刻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一個很大的範圍內都有發現,特別是沿著今天的喀喇崑崙公路,罕薩,吉爾吉特、雅格洛特、高爾、吉拉斯、歐希巴特,托爾和夏提亞爾,甚至遠離喀喇崑崙公路的斯卡杜、希格爾、興都庫什山的亞辛。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夏提亞爾一吉拉斯-拉其奧特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