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蟻象

甘薯蟻象

甘薯蟻象[Cylas formicarium (Fabricius)]屬鞘翅目,錐象科。別名 甘薯小象、甘薯小象甲。分布在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等地。 成蟲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龍、三裂葉藤、牽牛花、小旋花和月光花等,幼蟲寄主主要是甘薯、砂藤的粗莖和塊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7.9mm,狹長似蚊,觸角末節、前胸、足為紅褐色至桔紅色,余藍黑色,具金屬光澤,頭前伸似象的鼻子,複眼半球形略突,黑色;觸角末節長大,雌蟲長卵形,長較其餘9節之和略短,雄蟲末節為棒形,長於其餘9節之和,前胸狹長,前胸後端1/3處縮入中胸似頸。鞘翅重合呈長卵形,寬於前胸,表面有不大明顯的22條縱向刻點,後翅寬且薄。足細長,腿節近棒狀。卵乳白色至黃白色,橢圓形,殼薄,表面具小凹點。末齡幼蟲體長5—8.5mm,頭部淺褐色,近長筒狀,兩端略小,略彎向腹側,胸部、腹部乳白色有稀疏白細毛,胸足退化,幼蟲共5齡;蛹長4.7—5.8mm,長卵形至近長卵形,乳白色,複眼紅色。

甘薯蟻象 甘薯蟻象

生活習性

浙江年生3—5代,廣西、福建4—6代,廣東南部、台灣6—8代,廣州和廣西南寧無越冬現象。世代重疊。多以成、幼蟲、蛹越冬,成蟲多在薯塊、薯梗、枯葉、雜草、土縫、瓦礫下越冬,幼蟲、蛹則在薯塊、藤蔓中越冬,成蟲晝夜均可活動或取食,白天喜藏在葉背面為害葉脈、葉梗、莖蔓,也有的藏在地裂縫處為害薯梗,晚上在地面上爬行。卵喜產在露出土面的薯塊上,先把薯塊咬一小孔,把卵產在孔中,一孔一粒,每雌產卵80一253粒。初孵幼蟲蛀食薯塊或藤頭,有時一個薯塊內幼蟲多達數十隻,少的幾隻,通常每條薯道僅居幼蟲1隻;浙江7—9月,廣州7—10月,福建晉江、同安一帶4—6月及7月下旬一9月受害重;廣西柳州1、2代主要為害薯苗,3代為害早薯,4、5代為害晚薯。氣候乾燥炎熱、土壤龜裂、薯塊裸露對成蟲取食、產卵有利,易釀成猖獗為害。

寄主

成蟲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龍、三裂葉藤、牽牛花、小旋花、月光花等,幼蟲寄主主要是甘薯、砂藤的粗莖和塊根。

為害特點

成蟲在田間或薯窖中嗜食薯塊,在受害薯內潛道中殘存成蟲、幼蟲和蛹及排泄物散出臭味,無法食用,損失率30%一70%。

甘薯蟻象 甘薯蟻象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防止擴散。(2)甘薯收穫後,清除有蟲薯塊、莖蔓、薯拐等,集中深埋或燒毀。(3)實行輪作,有條件地區儘量實行水旱輪作。(4)及時培土,防止薯塊裸露,注意選用受害輕的品種和地塊。(5)化學防治。1、藥液浸苗。用50%殺螟松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濕薯苗1分鐘,稍晾即可栽秧;2、毒餌誘殺。在早春或南方初冬,用小鮮薯或鮮薯塊、新鮮莖蔓置入50%殺螟松乳油500倍藥液中浸14—23小時,取出晾乾,埋入事先挖好的小坑內,上面蓋草,每667m50一60個,隔5天換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