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及其習性
甘薯小象蟲在廣東一年發生6~8代,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主要以成蟲在田間
和貯藏薯塊中及莖、葉、土縫
等隱蔽處越冬;卵、幼蟲和蛹也能在薯塊中越冬。早春成蟲先在過冬植物上完成1代,再轉移到田間為害。成蟲飛翔力弱,怕直射日光 ,有假死性。卵多散產在薯塊的皮層下,其次是較粗的薯蔓上,產卵孔口一般蓋有膠質物,每雌約產卵30~200粒。整個幼蟲期都在薯塊或藤頭內生活,薯塊內部被幼蟲蛀食成不定形的彎曲隧道,隧道內充滿蟲糞,由於傷口誘致 病菌 侵入,使受害薯塊發生惡臭和苦味,老熟幼蟲在隧道末端近表層處化蛹。此蟲在氣候溫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機質 、乾燥而帶酸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連作等條件下發生較重。
主要特徵
甘薯窖里、苗床里的鮮薯內,田間薯蔓莖部。幼蟲體長5~8.5毫米,呈圓筒形,兩端略小,向腹面稍彎曲,頭部淡褐色,胴體乳白色,胸腹足退化。蛹體長4.7~5.8毫米,初乳白色,漸變黃色,腹部各節背面有1對小突起,尾端有1對向側下方彎曲的刺突 。成蟲:體長4.8-7.9毫米,藍黑色有光澤。頭吻長,觸角10節,雄蟲觸角末節成棍棒狀,雌蟲則成長卵狀。每鞘翅有不明顯縱紋22條,足紅褐色,腿節末端膨大。卵:橢圓形,表面有小刻點,長約0.65毫米,初產乳白色,漸變淡黃色。幼蟲:體長4.7-5.8毫米,初蛹乳白色,漸變黃色,腹部各節背面有1對小突起,尾端有1對尾須.
主要危害
【被害物】
鮮甘薯、甘薯苗和莖蔓以及甘薯片。
【寄生植物】
甘薯、蕹菜、野牽牛、登瓜薯、月光花等鏇花科植物。
危害症狀及防治
症狀
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以幼蟲為主。受害薯塊有惡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飼用,且能導致黑斑病、軟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爛霉壞,甘薯質量下降。防治方法
防治
1.加強檢疫。從蟲害區調運種薯、種苗和薯蔓時,嚴行檢疫,帶蟲薯苗用溴甲烷熏蒸。
2.清潔田園,處理臭薯壞蔓 防止成蟲逃逸;與花生、甘蔗、黃麻、菸草、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物進行輪作,水旱輪作更佳;改良土壤;適時中耕培土,防止薯塊外露。
3.誘殺。冬誘——收穫時,由於刈蔓和挖薯的震動,大部分成蟲掉落田間,此時可利用鮮薯蔓扎或將鮮薯蔓團侵藥(300~500 倍樂果或其他藥液浸3~6h撈起晾乾)進行誘殺。春誘——春季氣溫15℃ 時,越冬成蟲開始活動覓食,可用小薯塊浸300~500倍樂果或95%晶體敵百蟲500~800倍液,誘殺。
4.苗地和越冬薯地用敵百蟲、敵敵畏、樂果、 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25%亞胺硫磷500倍液噴霧。藥液保苗即扦插時把薯苗侵在40%樂果乳劑、或50%殺螟松乳劑500倍液中,取出晾乾扦插,晴天處理效果更好。
5.以白僵菌208(50億/g)菌粉1.5kg拌細砂製成菌土撒施,此法效果不穩定。
6.水旱輪作為最有效的防治途徑。
7.連續多年使用性誘劑誘殺雄蟲。
8.防土壤龜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