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長蠕孢

甘蔗長蠕孢,屬鏈孢霉目、黑霉科,拉丁名為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

甘蔗長蠕孢

拉丁綱名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Moniliales
中文目名鏈孢霉目
拉丁科名Dematiaceae
中文科名黑霉科
拉丁名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
中文名甘蔗長蠕孢
定名人(Breda) Butl.
參考文獻Dematiaceae
甘蔗褐條病發病特點與防治

1.症狀特點。甘蔗褐條病主要危害葉片,多先侵染嫩葉。葉斑初呈水漬狀透明小點,後上下擴展,形成與葉脈平行的近梭狀黃色條斑,黃色條斑後轉呈紅色,斑周圍則現狹窄黃暈。梭形斑一般長5~25毫米,寬2~4毫米,梭斑相連線時可形成長達50~75毫米的長條斑。嚴重時病斑密布,全葉變紅,病葉早枯,植株生長受抑制,葉片減少,病株矮小,有的病株還可發生頂腐。

2.病原及發病特點。甘蔗褐條病由半知菌亞門的離蠕孢屬舊稱長蠕孢屬侵染所致。其有性階段歸子囊菌亞門的旋孢滑果屬,在我國台灣蔗區曾發現,但在廣東、海南蔗區田間尚未見到。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上和隨病殘體遺落土壤中越冬。田間病株、病殘體和帶菌(附著分生孢子)的種蔗就成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借氣流傳播,從葉片氣孔及表皮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環。病害的發生流行同天氣條件、土壤條件、植期和品種抗病性等關係密切。由於病菌分生孢子的萌發、侵入皆要求高濕度,甘蔗生長季節的溫度基本能滿足病菌的生育要求,故在溫濕因素中,以濕度對病害的發生流行影響最大,不管氣溫在17~20℃還是在28~30℃,只要遇上較長時的陰雨天氣,水分充足,病害就可能嚴重發生。在華南地區,一般以秋植蔗比春植蔗發病重,因為秋植蔗封行早,田間通透性差,有利病菌孢子的萌發侵入。土壤瘠薄,或缺磷的紅壤土較沙壤土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台糖134最感病,其次為粵糖57/423、崖城56/122和海蔗5號,而選3、印度(Co)997和海蔗4號則較抗病。一般認為植株莖葉含矽量多的品種多表現抗病。

蔗褐條病發病特點與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