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指霜霉病菌

甘蔗指霜霉病菌是玉米與甘蔗的嚴重病害,玉米最易感病。病株畸形,有許多小而不飽滿的果穗及不正常雄穗。

傳播途徑

帶菌的甘蔗插條是病害距離傳播的重要方式,種植未乾燥的帶菌玉米種子,可能傳病。

寄主植物

主要有玉米、甘蔗及稗屬、蟋蟀草屬、狗尾草屬植物等。

為害特點

甘蔗指霜霉病菌是玉米與甘蔗的嚴重病害,玉米最易感病。在玉米上由局部病斑導致系統侵染,葉片正反面及葉鞘、苞葉上均可生霉層。病株畸形,有許多小而不飽滿的果穗及不正常雄穗。

形態特徵

自然界中,侵染玉米的霜指霉屬真菌主要有4個種:玉米蜀黍霜指霉(P. maydias)、甘蔗霜指霉(P. sacchari)、蜀黍霜指霉(P. sorghi)及菲律賓霜指霉(P. philippinensis)。
中國發生的玉米霜霉病主要由甘蔗霜指霉侵染引起,其症狀特點是:幼苗受侵染後,全株呈淡綠色,逐漸變黃枯死;成株受侵染,多自中部葉片的基部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初為淡綠色長條紋,幕後即互相融合,使葉片的下半部或全部變為淡綠色至淡黃色,以致枯死;葉鞘與苞葉發病,其症狀與葉片相似。
病株矮小,偶爾抽雄,一般不結苞,提早枯死。輕病株能抽雄結苞,但子粒不飽滿,在潮濕條件下,病葉的褪綠條斑上長出霜霉狀物。霜指霉屬的全部種都專性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該屬真菌菌絲體無色多核,產生分生孢子而不產生孢子囊;分生孢子梗直立,單個或成雙從氣孔伸出,無色直立,長160~170um,基部略,寬10~15um,有足細胞,向上漸粗約為基部的2~3倍,0~2隔膜,上部雙分枝2~3次。二叉狀分枝,上部雙分枝2~3次,孢子梗基部有腳細胞。小梗圓錐形至鑽形,通常2個,但有些種3或4個。
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卵形或圓柱狀,頂端圓,基部稍尖或圓,大小為25~41um*15~23um,壁組織等厚,萌發生芽管。藏卵器近圓形至圓形。卵孢子黃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0~50um,壁厚3.8~5um,卵孢子壁幾乎完全與藏卵器壁癒合,卵孢子也以芽管萌發。分生孢子形成最適溫為22℃~26℃,低於13℃或高於31℃不能形成。亦有報導15℃~23℃大量產孢,而26℃基本不產孢。夜間相對濕度86%以上或植株表面有水是孢子形成所必需的。分生孢子對乾燥和陽光敏感,只能存活幾小時。病菌在甘蔗上比在玉米上產生的卵孢子多且快。

生物特徵

甘蔗霜指霉:病菌以菌絲體在甘蔗上越冬,在台灣當田間平均最低溫為12℃~28℃時,次年溫度適宜時在甘蔗上產生分生孢子,並成為玉米田的初侵染源。受侵染的玉米在適宜條件下,2周后便可產生第一批分生孢子,成為甘蔗與玉米的再侵染源。
溫度濕度和苗齡是病害流行最重要因素。玉米出苗前最易感病。甘蔗已展開的葉難於受侵染。但蔗芽和幼嫩組織易受侵染。夜間溫度21℃~26℃,低於13℃或高於31℃不能形成,夜間相對濕度86%以上或植株表明有水是孢子形成所必須的。在乾燥和陽光條件下,分生孢子只能存活幾小時。

控制方法

加強檢疫,嚴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玉米種子。中國國內要嚴格控制疫區種子外流。生長季注意田間調查,以便及時發現,採取根絕措施。在霜霉病發生區,應加速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注意採取輪作倒茬、深耕滅茬、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及時除草等栽培措施減輕為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