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及石窟簡介
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前身也叫“甘肅北石窟寺文物保管研究所”,辦公地址設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南莊行政村寺溝村,主要經營負責北石窟寺的文物保護、管理及研究。
隴東的董志原,沉積著天下最厚重的黃土層。在董志原的西側,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的黃土高坡下,蒲河和茹河交匯處的東岸二級階地上,坐落著千年古剎北石窟寺。史料記載:北石窟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距今已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相傳是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興建。當時只有“七佛窟”一座大窟,因與永平三年的涇川南石窟幾乎同時開鑿,南北相距45公里,故名北石窟寺。其後歷經北魏後期,至西魏、北周、隋代,唐代、宋代相繼開鑿增建,總計294個大小窟龕,形成了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雄踞隴東之首,成為隴東的佛教中心所在。
北石窟寺是隴東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佛教石窟群,始創於北魏,興盛於唐宋,廢棄於清末。1959年被政府重新發現,1963年成立文管所開始保護,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保護範圍包括寺溝主窟群及其北1.5公里蒲河西岸的樓底村一窟(簡稱北一號窟),其南1.5公里的石道坡、花鴇崖、石崖東台石窟群,南北延續3公里,現存大小窟龕307個,均分布在蒲河兩岸的黃砂岩崖面上。
寺溝主窟群即昔日的北石窟寺,石窟群坐東面西,背靠凸兀的覆鐘山,面臨蜿蜒南去的蒲河水,在覆鐘山西坡下高20米,南北長120米的黃砂岩崖面上,集中開鑿了大小294個窟龕,分布密集,形如蜂巢,此處石雕造像有2120多身,現保存的還有歷代石碑8通,彩繪壁畫70多平方米,陰刻和墨書題記150多方,清代建築遺蹟3處,戲樓一座。
北石窟寺千姿百態的石雕造像代表了隴東地區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中外文化在這裡交流的結晶,堪稱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藝術明珠,在中國石窟藝術中應占有一定的位置。
文物保管所簡介
北石窟寺窟龕之密集、內容之豐富、形制之別致、石雕技藝之精湛、民族特色之濃厚居隴東之冠。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曾對甘肅東部乃至陝西北部的佛教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就是保護、管理、研究開發這些珍貴文物的專門機構。在1959年隴東文物古蹟普查中,重新發現了北石窟寺。當時,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的陳賢儒、趙之祥先生先作了初步勘察。隨後,岳邦湖、初世賓、吳柏年、董玉祥、張寶璽和霍熙亮等專家曾先後多次到北石窟寺考察,並進行了石窟編號、文字記錄、攝影測繪。1963年2月,成立了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選派張魯章到所工作,結束了北石窟寺長期無人保護的狀況。北石窟寺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8月,當時的慶陽地區又派王蔭槐到文管所同張魯章一起負責保護管理工作。當時,北石窟寺和甘肅的其他石窟一樣,地處偏遠山溝,人煙稀少,滿地荒草,所里不通水電,也沒有通訊設施。文管所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篳路藍縷,開始了管護工作。
研究所現狀
北石窟寺所處的地質結構屬70百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系,多由質地鬆軟,沉積多年的黃砂岩組成。就是這種特殊地質結構,為現在的北石窟寺帶來了不應有的干擾。當時甘肅西峰市南莊村、馬家溝和鎮原縣彭陽鄉居士溝村等村莊的村民們靠山挖山,都過起了靠山吃飯的日子,紛紛挖砂賣錢。據當時北石窟寺的負責人介紹:“從1987年開始,距離北石窟寺約1500米的地方零星出現了挖砂者,這種現象持續了幾年,到1997年石窟周圍出現了大規模爆破開採,北面1000米左右、南面不足1000米處、西面直線距離500米處都有開採點,持有合法采砂證件的人微乎其微,大部分屬於非法采砂。北石窟寺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且裂隙縱橫交錯,不宜震動。但在采砂時村民們在距離北石窟寺不足1500米的地方就開始爆破取砂,就是有證件的采砂商雖然不在北石窟寺爆破,但也在北石窟寺北面的北一窟附近爆破取砂,北一窟也難逃人為帶來的災難。劇烈的聲波震動,使得北石窟寺經常發生落砂現象。”事情發生後,立即引起了北石窟寺研究所的重視,向上級匯報,甘肅省文物保護局於今年5月份下發了檔案,規定在距離北石窟寺方圓2000米的地方禁止開挖砂石。當地政府部門也立即進行了整治,情況是稍有緩和,但采砂著也採取了隱蔽的取砂方法。2002年8月21日,記者來到了北石窟寺,遠遠便聽見隆隆的爆破聲,仍然從山中傳出。 就在8月16日,省內的諸多專家在鎮原縣專門召開了會議,對北石窟寺的保護進行了論證。北石窟寺165主窟由於風化嚴重決定立即進行關閉。從北石窟寺落砂記錄中看到:1995年8月3日中午12時14分,4名遊客在參觀時165窟突然崩塌,分化層的落砂重達70公斤。北石窟寺已經向這裡采砂的居民發出了吶喊,這裡的生態環境已不容忽視,保護北石窟寺不光要保護文物,更要防止水土的流失。
除了管護文物,研究所里的幹部職工,都還認真鑽研學習,形成一種良好的研究氛圍,至今累計在《敦煌研究》、《文物與考古》、《絲綢之路》、《敦煌學輯刊》等刊物發表文章40多篇,其中所長宋文玉發表17篇。研究所還編印了47萬字的《北石窟寺文論集》,系統全面地集納了有關北石窟的文章。研究所曾幫助指導蘭州大學地質專業、西安交大美術專業學生進行岩石勘查和造像臨摹,並義務擔任蘭大敦煌學研究所博士生董華鋒的調查指導老師,幫助指導他完成了博士論文,得到了省內專家學者的好評。所有這一切,都對北石窟寺的宣傳、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2002年7月,由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發起、聯合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成功舉辦的“北石窟佛教藝術與文化國際研討會”,更是把北石窟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由於各項工作突出,北石窟文物研究所曾幾次被省文物局評為先進單位,宋文玉所長也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博系統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如今,北石窟每年接待參觀遊覽、研究學習的人數有7000多人次,有時一天接待十多批客人,接待工作一忙,講解員連飯也顧不上吃。上至專家領導、下至學子遊人,都對北石窟寺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還在為“十二五”文物保護規劃的實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