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街道

甘泉街道

甘泉街道,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由原來的揚州市邗江區甘泉鎮改制而來。是揚州北部新城的主戰場,亦是省級維揚經濟技術開發區拓展新區和揚州甘泉影視文化旅遊產業園所在地。街道總面積39.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甘泉街道甘泉街道
甘泉街道位於揚州市西北郊6公里處,是維揚區的都市農業區和維揚經濟開發區的拓展新區。244省道揚天路貫穿全街道中心而過,揚溧高速北出口、揚州市汽車北站緊鄰轄區,甘八路的建成通車使甘泉進一步增強了甘泉接受主城區輻射的承載能力,交通暢達便捷。街道面積39.6平方公里,轄雙塘、姚灣、香巷、長塘、老山、公路集、焦巷、雙山、五湖等9個村、甘泉集鎮居委會和甘泉林場,總人口28133人。集鎮中心功能完善,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完備,道路通林工程已全面實施,轄區內所有村道路均已實現“三化”(硬質化、綠化、亮化),10分鐘城鎮交通圖已經打造完。揚天公路兩側的甘泉山與瘦西湖、大明寺、天山漢墓博物館相距約6公里,風景迷人、歷史悠久、遺蹟眾多、傳說生動、文物彌珍,出土的漢代文物達千餘件,其中“廣陵玉璽、銀縷玉衣”、“辟邪玉壺”等均為國家級珍貴文物。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甘泉街道甘泉街道
揚州地處江淮平原,淮南桐柏山脈伸入揚州境內,在揚州西北6公里處,形成揚州版圖上難得的丘陵山地。山上有泉,澇不盈、旱不竭。謂”天下第七泉”,泉水甘洌,故山曰:甘泉山,海拔63米。山有七峰,排列如北斗,據考結尾漢墓,如此排列在墓葬文化中,實屬罕見,其中迷竇,尚未定奪。

文化積澱

秦漢文化、秦滅六國、國家一統,帝祚雖短,則功過另論。至漢承秦上達於固,分封諸侯,設廣陵王。漢代重厚葬,歷代廣陵王陵墓均乃貴胄之墓,群集甘泉。
隋朝的隋煬帝三下揚州並被部下殺於此,甘泉則為隋煬帝之叔父楊林與羅成交戰的古戰場,有“沉槍井、靴子塘”諸跡。唐香火鼎盛之慧照寺更名為石塔寺,另見慧照寺於甘泉山上,歷年正月十五甘泉廟會香火旺盛,人氣鼎沸。慧照寺有淮南節度使王喘讀書時的“飯後鍾”“碧紗籠”之典,更是國人盡知。
甘泉山還存有“靈雨亭”、“龍王廟”等名勝古蹟,這些構成了甘泉總體的文化沉澱。

旅遊資源

甘泉的歷史遺蹟形成了甘泉豐富的旅遊資源,就漢墓一項,在如此一塊咫尺之地,已建的漢墓有三十八座,地下古墓不計其數,漢墓之集中,可為全國之冠。
在發掘的漢墓中,已出土的文物有千餘件,有金印“廣陵玉璽”、銀印”妾莫書”、”“銀縷玉衣”、“蟬行白玉琀”、“辟邪玉壺”等國家珍稀文物和數百件玉、銅、鐵、陶、漆等,分藏於國家、省、市博物館(院)
慧照寺的修復,對揭示甘泉漢文化的積澱和振興揚州的旅遊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該寺為中心,靈雨亭、鳳凰窩、龍王廟、沉槍井、靴子塘等諸勝分布其間,東連隋煬帝陵,南接大明寺、平山堂,加上山、林、坡、塘等生態壞境,形成了甘泉漢文化和生態旅遊的立體框架。

生態旅遊

為加快揚州的旅遊業的發展,全面振興揚州的旅遊業,實施以甘泉“漢文化”牽頭,至槐泗的隋煬帝陵(隋文化),過唐城(唐文化)上平山堂(宋文化)至瘦西湖(明、清文化)這樣一條旅遊線路的完美開發,對揚州的旅遊業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今瘦西湖、平山堂已名滿天下,唐城和隋煬帝陵初具規模,與之相鄰的甘泉漢文化正得到各反方面的高度關注。目前甘泉漢墓群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和前所未有的關護。為維護歷史的完整發掘文化的脈絡,拓展揚州對外開放的旅遊空間,展現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交通狀況

今天的甘泉街道已成為溝通大江南北與蘇皖兩省的交通樞紐。從境內穿過的揚州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接著京滬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公路以及繞城潤揚長江公路大橋的揚溧高速公路,乘車抵北京約8小時,抵上海2個小時,抵南京約1小時,距國家二級港口揚州港僅15公里,且有通衢大道---揚子江路直通,省道244揚天成為安徽進入江蘇的門戶。

獲獎情況

近年來,全街道鋪設了80餘公里的水泥路、泊油路形成了村村通公路的交通葛軍,隨著揚州城市綜合整治的進程,街道級半完成了綠化、亮化和美化。甘泉街道先後獲得“江蘇民眾文化先進鄉鎮”、“江蘇實施現代化先進鄉鎮”、“揚州市小康鄉鎮”、"揚州市三外工作先進鄉鎮“、”揚州自來水普及鄉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