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渡石林

瓦渡石林

瓦渡石林旅遊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渡鄉,距市區36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是我省(雲南省)的第二大石林,在滇西地區名列第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與哀牢文化、田園風光完美結合的傑作,是攬勝休閒的好去處。瓦渡石林山勢險峻,石頭造型千奇百怪,山上象形石星羅棋布,如栩栩如生的象鼻石、人形石、走獸石、飛禽石等隨處可見,更多的是尚未命名的象形山石。石林勝景片區景點眾多,有蓮花峰、駱駝西行、千年之吻、大象峰、觀鳥洞、觀音蓮花寶座、石縫一線天、黑壁崖等,堪稱大自然之精品,上天之傑作。

基本信息

瓦渡石林風景區,作為雲南第二大喀斯特地貌景觀,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觀為主的自然風光型旅遊區。2002年瓦渡石林作為風景名勝區加以保護,並將其周圍466畝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在瓦渡鄉紅泥地村,有一片峻秀、神奇的石林——瓦渡石林,其獨特的地質地貌,加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千姿百態、變化萬千的自然奇觀,稱之為紅泥地上的“黑寶石”。

景區占地近4平方公里,分東西兩片,屬雲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瓦渡石林僅次於雲南的路南石林,這裡滿山孤峰突起,怪石嶙峋,高低交錯,有椅子石、石洞,雙石洞,蓮花峰、象鼻石等景點,加之瓦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少數民族——濮滿族的民風民俗,是吸人眼珠的一處旅遊亮點。主要景觀有“蓮花峰”, “象鼻石”、“神仙抽菸”、“仙人筆架”、“魯迅橫眉”、“象群歸山”、“單峰駱駝”、“雙象賀蓮”、“慈母乳兒”、“天狗避月”、“兩虎相爭”、“犀牛出陣”、“鷹頭”、“駝鳥”等地貌景觀。

地貌文化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英語: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岩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Kar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哀牢文化

哀牢文化 是形成和發展於怒江中游哀牢國——永昌郡地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它孕育於原始社會晚末期,興盛於戰國至西漢,在東漢至魏晉時代與漢文化逐步融合為永昌文化;它是生衍於橫斷山垂直環境的立體文化,是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漁獵和多種手工業的複合型經濟文化,是以濮、越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共同體。哀牢夷區經三江走廊和川滇緬印古道,長期與東南亞、西亞、我國西北特別是滇川、中原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最終整合於中華民族大一統文化體系。

田園風光

田園風光 幾乎可以等同於鄉村風格。所以作為田園風格的載體——鄉村。由於比城市更貼近原始自然環境,而居住在鄉村裡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淳樸,生性豁達率性,心理壓力小。所以在現今日益發達的城市中,因為繁雜喧鬧並且污染越來越嚴重的城市環境和快速的生活節奏,繁忙的工作壓力。使得現代的城市人將羨慕的眼光投向了曾經不屑的鄉村。他們重新開始對鄉村生活方式感到好奇或嚮往。對於曾經忽視的鄉間留存的獨特民間藝術形式也很感興趣。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更願意把家搬到附近鄉村居住,自己開車上班。不少富裕階層也樂意把自己擁有鄉間別墅作為炫耀的資本之一。“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們的再次撿拾和重新詮釋。

氣候特徵

瓦渡石林地勢北高南低,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5.5%,該鄉山高坡陡,地勢起伏較大,最低海拔1140米,最高海拔2701米,具有熱、溫、涼典型高山立體氣候的明顯特徵。全區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如春,終年常綠。最冷1月平均氣溫8.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7℃,年平均氣溫15.5℃,全年無霜期290天以上,冬春兩季雨量較少,夏秋兩季雨量較多,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氣候條件比保山市區要更好。由於地處怒山山脈末端,地理條件相對惡劣,具有明顯的喀斯特地貌特徵,水源奇缺,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

交通情況

汽車路線

雲南昆明西部客運站→保山客運總站→保山客運南站→瓦渡鄉街道→瓦渡石林景區

汽車票價

雲南昆明西部客運站→保山客運總站(200元左右不等)

保山客運總站→保山客運南站(1.5元-7元不等 註:公交1.5元,計程車7元)

保山客運南站→瓦渡鄉街道(23元)

瓦渡鄉街道→瓦渡石林(可步行前往或驅車前往)

飛機路線

昆明長水機場→保山機場→保山客運南站→瓦渡鄉街道→瓦渡石林景區

飛機票價

昆明長水機場→保山機場(200元到700元不等)

保山客運總站→保山客運南站(1.5元-7元不等 註:公交1.5元,計程車7元)

保山客運南站→瓦渡鄉街道(23元)

瓦渡鄉街道→瓦渡石林(可步行前往或驅車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